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去年12月5日开幕的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上,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宣布正式启用。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也同步启动建设。
深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上新”,将有助于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支撑科技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全面体现城市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头。充分发挥其在基础研究“0到1”的发现引领带动效应,对深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具有重要意义。
2月25日,记者从深圳市发展改革委获悉,目前深圳已经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2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项地方自主谋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属性突出”“以财政投入为主”“产业转化创新成效明显”等特点。
构建“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企业”的产业联盟
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深圳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基础领域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能力积淀较少;二是未形成深层次产研融合,吸引企业用户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建设及运行经费存在缺口;四是共享服务机制体系不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仍主要作为科研院所、实验室内部设施使用。
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提交的集体提案中建议,充分发挥前海、河套、光明作为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关键节点优势,优先在三个区域布局大科学装置,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元投入格局,争取将自主谋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序列。探索共建研发、联合资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其次,要深化大科学装置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深化大科学装置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引导科学家专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
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还提出,依托深圳市各大科学装置,构建“高校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企业”的产业联盟及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推进大科学装置科技成果转化“成群结队”出成果。支持深交所科交中心打造全国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为大科学装置孵化的初创企业提供更多业务场景。
此外,探索推进平台开放共享,推动大科学装置对外开放,进行差异化分层定价,健全设施使用申请流程。加强科研数据跨境流通,探索在科研应用场景实现数据跨境流通和交易。
“蝴蝶模式”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充分释放效能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光明科学城肩负着打造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新力量的责任,也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为密集的区域。据统计,光明科学城布局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打造8大科学装置、11个前沿交叉平台、2所省实验室与2所研究型高校,全力构建“8+11+2+2”创新格局。
深圳市政协委员周文军表示,光明科学城的创新生态链虽已初具规模,但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制约创新体系充分释放整体效能。
周文军建议在光明科学城建立基于“蝴蝶模式”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创新生态,即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蝶头”、以基础研究机构为“蝶胸”,聚焦“0—1”的原创突破,实现科教融合引领高质量科技人才与产业人才的培养;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蝶腹”,融通重构创新要素,助力“1—10”的产业转化;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为“蝶翅”,跨界整合创新创业,驱动“10—∞”的能级跃升,强化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以大学为底座加强资源统筹,推动大学与大科学装置、大平台、大院大所共建共享,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光明科学城绽放“产业之花”。
周文军还建议在光明科学城采用“实体+虚拟”的发展模式,链接前海、河套、西丽湖国际科学城等科教创新资源,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科研平台关联布局、重点项目联合攻关等举措的实施,开展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