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物理学领域活着的已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在早些年的时候,曾经因为某些观点和中科院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没错,那就是大型对撞机。
这一场分歧几乎可以说是撕破脸皮的分歧,杨振宁与中科院之间的种种观点论调,几乎是绝对意义上的正面硬刚,双方之间谁也不留情面。x
中科院说出了建立大型对撞机的种种观点看法,而杨振宁直接提出否定或者反对,建立大型对撞机的各方原因,最终以微弱优势获胜,中科院并没有建造大型对撞机。
可能这件事情我们嘴上说一说觉得很轻松很容易,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影响力极大。
而杨振宁先生能够得出这样的论调,并且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为什么杨振宁先生否定建立大型对撞机。以及大型对撞机是否应该被建立。
第1点,大型对撞机的同意观点论调。
在当时包括但不限于中科院,以及我们知道的绝大多数的学术方面的研究人员的论证和看法。
一些人认为应该建立,一些人认为不应该建立,因为一些人他们的确学术方面的影响力不是很大,或者他们的观点不是非常鲜明。
我们仅采用其中两个人的观点论调来判断一下当时已经激烈到什么程度了。
同意建立大型对撞机的人是这样认为的,他们首先认为大型对撞机国外有,所以我们国内也应该有,而且应该加速有。
毕竟我们也要建造属于自己的大型对撞机,而且这个大型对撞机还可以成为让普通大众加速对大型对撞机相关的理论的基本认知,对于提高顶层的科学研究也有着极大的先进作用。
比如虽然现阶段的粒子研究已经有所突破,可是大型对撞机仍然具备一定的研究支撑意义。
同时粒子物理研究突破,依然迫切地需要大型对撞机来提供基础设备扶持。
也就是说如果想进一步研究没有设备是不行的,不能单纯地觉得设备贵了就有所犹豫或者怀疑,最起码要舍得投资。
更重要的是国内近年来的物理方面的人才也有所沉淀,大型对撞机相关的经验,咱们国家并不缺乏,缺乏的就是一个机器了,机器来了,万事俱备。
而且在未来30年到50年的时间里面,如果能够建造成功,那就意味着我们拥有着高能物理世界中心的机会,如果不建造,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
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强了,现在已经常年坐二望一的状态了,拿出一部分钱来给我们基础物理领域投资,原则上来说问题也不大。
而且也不过就是需要几百亿到几千亿之间的上下波动。
第2点,大型对撞机的反对观点论调。
紧随其后杨振宁直接告诉了对方,这样做不行,不对,不能够为什么呢?
杨振宁也有自己的观点,首先杨振宁认为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发达国家能够高速发展,是因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既然国家的经济其实虽然富裕了,但终究不可能做到全方位平衡,那么可以稍微向计算机等学科的人才方向进行倾斜。
更重要的是大型粒子对撞机费用过高,而且科学目标并不是非常明朗,也就是说能否获得成绩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钱就已经花出去了,短时间之内技术方面也并不能够实现明显提高,更要命的是我们并没有掌握所谓的关键。
技术一旦组建成功就需要有人来研究,那研究的人是谁呢?
十之八九还是国外的人,那也就是说我们建造了一个大型对撞机,给国外的科研人员做了嫁衣,咱们国内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
那与其如此,倒不如把钱投到关键的领域里面,比如教育生命科学等迫切需要用钱,而且短期之内能见到成效的领域,这些领域作用会更大一些。
更重要的是大型对撞机现阶段的成绩,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是比较有限的。
比如美国,美国在1992年的时候就终止了大型对撞机相关的预算,因为花掉的钱没有办法回本,也就是做了赔本的生意。
同时杨振宁还说了,我反对这个计划不是因为钱,咱们也不差钱差的是什么,是有其他方式可以去研究。
也就是说不花钱不建造对撞机,我们可以通过新的加速器或者几何结构的方式同样做学术研究,能够省下一些钱来,还能够放在一些其他的领域里面,何乐而不为呢?
第3点,做一个总结。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初杨振宁和中科院的部分院士提出观点的反对论调时,网上就已经炸开了锅。
一些人说做得对,一些人说做得不对,还有一些人连大型对撞机是什么都不懂。
我们不做过多的研究和探讨,但最起码这些科学家们的确在诚心诚意地帮助国家发展,帮助国家去打磨优质人才。
只不过打磨优质人才的方式不同,诉求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大型对撞机这样的一种运作模式,他耗费的资金实在太大了,也正因如此才会有非常多的争议。
至于这个争议,我们从短期来看,看不出谁对谁错,从长远角度分析需要有更多的科学家投入研究和讨论。
不过就目前来看大型对撞机能否获得成绩先放在一边,单纯地将这一部分花销放在其他领域里面能否获得更多成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期杨振宁先生的论调在投票的时候更胜一筹。
只不过小伙伴们你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是否有自己的观点,是否需要评论一下。
下一篇:勃锦悍马 科技创新助力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