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闫文瑞】 在中原大地上,一场“数智革命”正重塑产业版图。3月12日,河南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发布,首次增加了数字经济调查内容,揭示了河南数字经济发展现状: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突破15.1万家,从业人员158.5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412.2亿元,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8.5%。
从田间到车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数字化浪潮正改写河南发展基因。
“数”造车间里的“黑科技”:毫米级的产业革命
走进汉威科技的传感器智造车间,薄如蝉翼的“电子皮肤”柔性传感器正批量下线。这种厚度不足0.3毫米的“黑科技”,已悄然进入智能穿戴、医疗健康等领域。普查数据显示,河南数字产品制造业以7395.6亿元营收占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55.1%的份额。
“智能化改造后,厂区内一切行为变得有序准确,产量提升30%以上,人效提升100%以上,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8天缩短至9天。”郑州煤矿机械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在宇通客车工厂,无人驾驶测试车正穿梭于智慧物流通道,这家企业已跻身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淑英介绍:“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覆盖率仍存在梯度差异,需通过产业链协同机制突破转型瓶颈,实现制造业整体能级跃升。”
超算中心里的“黄河心跳”:每秒10亿亿次的计算风暴
郑州龙子湖智慧岛上,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每秒10亿亿次的浮点计算,正驱动黄河模拟器等重大科研项目。与此同时,超聚变、黄河信产、紫光股份等一批龙头计算企业扎根河南,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生态。普查显示,河南数字技术应用业从业人员已达84.2万人,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占比53.1%,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建在链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将是河南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当下,郑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8680.6亿元,占比超过全省六成;航空港区打造“芯屏网端器”全产业链;南阳中光学突破AR镀膜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让河南经济韧性肉眼可见。”宋向清说。
田间地头的“数字管家”:手机一点,万亩良田尽在掌中
近日,中欧班列(郑州)数智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打通国际物流通道数据壁垒,研发跨境数据融合解决方案,提升班列境外段运行效率。普查显示,2023年,全省共有3.3万个规模以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占所有规模以上企业的46.3%。场景创新呈现多点开花:“豫事办”App集成5699项政务服务,日活突破200万;尉氏县5G智慧农田实现手机端的墒情监测;龙门石窟借数字孪生技术让千年文物焕发新生。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高保中建议,应聚焦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让“数字基因”深度融入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血脉。随着《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将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