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新征程上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这是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彰显了党中央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的坚定决心。
作风问题,绝非小事,它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从历史的长河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优良的作风是重要法宝。无论是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还是西柏坡时期的“两个务必”,都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强调,要把握作风建设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当下,尽管“四风”问题得到了有力遏制,但树倒根存。一些老问题仍有反弹回潮的隐患,新问题也以隐形变异的形式不断涌现。比如“不吃公款吃老板”“线上收礼”“只表态不落实”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侵蚀党的执政根基。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只有从思想根源上解决“总开关”问题,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场激浊扬清的风气巨变就此开启。13年来,党中央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抓起,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到规范公务接待,从狠刹“会所歪风”到严禁“天价月饼”,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的坚定决心,也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此次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为鲜明特点,建立“学查改”一体化机制,推动作风建设从“突击检查”转向“日常监测”。这意味着作风建设更加注重常态化、长效化,通过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多维度“健康体检”,实现问题早发现、早治疗。这是对以往作风建设经验的总结升华,更是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只有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才能真正形成长效机制,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遵循。
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59.6万个、处分46.2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5万人。这既反映出群众对作风问题的高度关注,也凸显了开门搞教育的必要性。学习教育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让领导干部真正“身入”基层、“心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只有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作风建设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关键少数”。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就是要牵住“牛鼻子”,形成“头雁效应”。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反对“四风”,就能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标杆、作出表率,带动全党作风持续向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
在新时代征程上,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形象与威望,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我们应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党性修养,化作价值追求与自觉行动,凭优良党风汇聚党心民心,借扎实作风推进事业,为强国建设筑牢根基,以回应人民期待,让优良作风成为永不褪色的政治名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