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磊彬 文 马腾飞 摄影】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拉开帷幕,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工商界、学术界的代表汇聚海南博鳌,共商亚洲发展大计。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全球自由贸易港发展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阿克尔别克·扎帕罗夫,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等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言献策。
贸易和开放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蔓延,全球自由贸易面临严峻挑战。
世贸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贸易限制已经影响到了全球11.8%的进口和3.2%的出口,而且短期内没有明显回落的迹象。
潘基文表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首次缩小了中低收入国家与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而如此令人赞叹的收入趋同,它的三分之一功劳要归功于贸易开放,贸易还帮助降低了中低收入国家的极端贫困率,从1995年的40%降到了2022年的11%,贸易和全球化将持续开展下去。
在潘基文看来,在贸易开放程度最高的情况下,FTP自由贸易港最接近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最终目标,它是孵化器、是先驱者、是试验场,能够促进产生新的创新性、前瞻性的贸易规则举措和实践。在当今全球化发展逆风前行之际,海南自由贸易港脱颖而出,成为又一例证,有力地证明了贸易和开放将如何增进增长福祉和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中国高水平的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亚洲乃至全世界带来新的机遇。要将整个海南省转变为自由贸易港,是一项需要远见和领导力的勇敢之举。“潘基文说,而事实证明这也是正确的选择,在过去7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同事亲眼见证了海南省如何转型、如何重塑自我,从基础设施服务热带农业到高科技的产业,海南正在成为吸引全球人才、资本和资源的强大磁石,以及新兴的旅游航运、物流和金融中心。
海南自由贸易港伙伴已达38个
2024年,海南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十足,其中货物贸易增长20%、服务贸易增长23.9%,实际使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排全国前列。
海南省省长刘小明表示,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全球自由贸易区港伙伴已达38个,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初步构建起紧密的国际朋友圈网络,搭建了全球自由贸易区港共赢发展的桥梁。
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阿克尔别克·扎帕罗夫表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需要开放的边界、有效的物流以及顺畅的商品和服务的流动。
“海南自由贸易港在为创造这些条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为他们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吸引投资并发展国际合作、中亚运输走廊,它把中亚五国与广大的跨欧洲运输网络连接起来,具有巨大的战略潜力,并且可以在提升国际物流和交通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阿克尔别克·扎帕罗夫说。
正加紧落实封关运作方案
作为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和全球自由贸易的枢纽节点,自由贸易区港如何在合作交流中促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如何在功能对接中促进世界融通,如何在政策互鉴中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与竞争力提升,是全球自由贸易区港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周小川看来,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举办地——海南省作为自贸区自由港是一个重大举措,同时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海南具有作为自贸区自由港的独特地理优势,又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和改革开放的需求,应该做出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据了解,当前,海南省正加紧落实封关运作方案,加紧推进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2025年底如期顺利实现封关运作。封关运作后,海南自由贸易港与世界各地的贸易投资自由便利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与中国内地超大规模市场的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周小川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不仅是货物、服务、资金、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试验田,更是规则制度集成创新的前沿阵地。
“海南自贸区自由港的建设需要和海南的发展战略相配合,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以及海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相配合。要切实研究如何发挥好海南现行的比较优势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发挥好海南在亚洲区位上的地缘位置优势。在许多方面可以多做有益的探索。”周小川说。
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各项制度安排。
“目前,海南省正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先行先试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落地实施零关税清单,15%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等自贸港政策上线运行。”刘小明说。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晋平表示,海南作为背靠14亿人口大市场的自贸港,必须通过封关运作建立监管屏障。“在海南购买国外产品,如果不实行必要的监管,那么这些商品可能将流向内地,对内地造成巨大冲击并且破坏平衡。”
赵晋平建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构建智慧监管体系,在确保“管得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合规成本。以离岛免税为例,应通过精准监管将代购等违规行为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避免过度监管影响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