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近期推出的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朴诚笃行、以诚待才”这一理念。当前,各地持续加大人才补贴力度、竞相抬高政策筹码,湖北则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用系统性制度创新兑现“以诚待才”的承诺。这一选择的背后,是对“抢人大战”本质的深刻洞察:人才争夺战的决胜关键不在于政策优惠的“价格战”,而在于制度诚意的“价值战”。
用机制创新证明“人才有价”。传统人才政策时常陷入“重引进轻使用”的窠臼,根源在于对人才价值的认知错位,将人才简单等同于“人力资源”,过度依赖学历、职称等静态指标,忽视其作为“知识资本”的动态价值属性。这种错位导致了资源配置失衡:一方面,部分地方投入大量资金引进高层次人才,却因缺乏科学评估机制,出现人才项目与产业需求错配、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固守传统风控逻辑,难以识别人才的技术价值,导致一些具备较大科研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项目融资困难。针对这一难题,湖北创新建立“人才有价”评估体系,为人才提供股权投资、债权融资、资本市场公开募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创新实现人才价值的显性化,加快推动人才估值从“主观判断”转向“数据定价”,资本流向从“重资产”转向“重知识”。
用赋权松绑鼓励大胆创新。科研领域的“不敢失败”困局,本质是风险承担机制缺失。近年来,湖北通过“松绑+激励”,在容错免责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连续出台《湖北省科技创新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湖北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湖北省科技创新容错免责事项清单(试行)》等多个重磅文件。据湖北省科技厅《2023年科技创新发展报告》显示,湖北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9年1686亿元增至2023年4867亿元,稳居全国第三;近五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9项,数量居全国前五;高风险科研项目申报量年均增长34%。在此基础上,此次行动方案又提出了要建立“权属明晰-过程包容-风险共担”的创新保护链,从前端赋权、过程容错、后端保障三个环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人才“轻装上阵”、大胆创新。
用精准服务传递留才诚意。人才服务的最高境界是“润物无声”——当人才无需为生活琐事分心、不为制度壁垒困扰时,创新活力自然奔涌。此次湖北人才服务的提质升级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服务内容上,从“给补贴”转向“解难题”,聚焦破解人才创新创业中的制度性梗阻、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产权界定等难题,系统集成相关部门重点政策,破除壁垒、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在服务方式上,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坚持分类施策、梯度布局,根据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在服务理念上,从“管理思维”转向“伙伴关系”,通过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行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将人才从政策客体转变为治理主体,切实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
建成支点时不我待,干事创业正当其时,楚天英才奋发有为。通过推进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湖北必将持续吸引集聚一大批与支点建设相匹配、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以人才的风云际会助推发展的风生水起,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雅玮(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下一篇:探秘智慧交通 共绘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