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消息,截至2024年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了134.9万件,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5.7%。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占比提升至70.4%。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提前达成了“十四五”规划的预期目标。这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数据,清晰地彰显出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领域所具备的强劲实力与蓬勃活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柱、新赛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则是这一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意义重大且深远。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是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那些具有显著创新价值和巨大市场潜力,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且仍处于有效保护期内的发明专利。它作为高价值发明专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产业发展的“芯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腾飞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推动更多此类发明专利的涌现。
我们要深刻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的关键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石,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起着引领带动作用。它广泛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从国际视角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新战场、新经济增长点。当前,国际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全球科技创新也进入了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竞争格局正在加速演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作为技术突破的关键载体,直观反映了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与创新成果的质量。大力培育此类发明专利,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更是我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占据优势的关键所在。
精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的培育路径,是推动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若想加速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就需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加大培育力度,实现发明专利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双提升。强化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是首要任务。政府应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精准锚定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方向,及时发布专利导航指南。通过这种方式,引导科研力量进行精准研发,集中资源攻克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是核心支撑。积极鼓励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携手共建实验室或创新中心,尤其要加强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6G 通信等前沿领域的研发合作,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专利矩阵,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重要保障。健全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体系,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不仅能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转化应用,是兑现创新价值的关键一跃。唯有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走出科研院所、离开实验室,落地企业、走进生产线,方能真正释放创新价值,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添砖加瓦。2025年是我国专利转化运用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深入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加速把专利成果嫁接到具体产业与产业链,助力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典型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相关企业需增强专利战略意识,提升转化运用能力。要立足重大应用场景开展创新,推动高价值专利在企业高效转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将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胜势。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的井喷式增长,不仅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展现出卓越成就,更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这股澎湃的创新力量,正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科技创新的版图,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展望未来,我们更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的创新活力,让更多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不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湖北宜昌)
责编:陈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