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郑棋文 王宇】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4月10日,2025(第二届)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在上海工业智能中心举行。
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到,本次峰会以“聚焦供应链,开启人形量产元年”为主题,吸引了超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及投资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落地的关键路径。
人形机器人圈“顶流”聚会 维他动力、开普勒等说了什么?
2025年,国产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从“实验室创新”向“规模化量产”跨越。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人形机器人至今尚未实现商业化落地。
在4月10日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现场,灵宝CASBOT、开普勒、星海图、少年游等具身智能企业被问及诸多相关问题:
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今年量产的规模在什么量级?
年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机器人首先应该在哪些场景里用?
…… ……
从2025年量产计划来看,多个具身智能企业的交付规模在几十到几百台不等。目前,行业内达成的共识是,“几十到几百台”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字了。但在量产落地场景方面,多位具身智能行业人士有着不同看法。
有人看好工业场景。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华认为,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过于看重。实际上,机器人只需要在丰富的场景中完成个别工位的工作就可以了。而只要机器人能智能化解决相关问题,就可以运用在工业中。
维他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余轶南则认为,首先量产落地的并不一定只会在工业领域。社会对于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和迫切性将在10年内持续上行,因此他们选择瞄准家庭服务场景。
“前通用机器人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余轶南进一步解释道,电力、算力、智力等行业核心能力成熟奠定了机器人行业爆发的基础;从模块化到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带来了机器人自主化的新可能。
在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熊蓉看来,当人们讨论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时,应该仔细梳理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机器人。
她指出,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在工厂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的柔性非常差,流程固化很难更改,大家对具身智能目前的期待,是能够像人一样进行无缝替换,让它快捷地部署、适应柔性化生产的需求,具有如人一样的泛化能力,降低对专家编程的依赖。除了可泛化性,具身智能依然需要具备高精度、高可靠、高效率的优点,如何实现两者的兼顾就是落地的关键。
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超500万台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加速崛起
峰会现场,《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其中,中国的销售或达到7300台。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目前,行业内已经具备量产人形机器人的能力,但是产品的性能和配置未必可以适用于我们的现实场景。”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提到,我们应该警惕人形机器人所谓的“量产陷阱”,规模量产并不等同于商业化落地成功,从产品到工程化部署还有N个坑要填。
卢瀚宸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在中短期内并不清晰,尚处于摸索阶段。现阶段,技术能力才是人形机器人的主要卡点,而不是生产成本等,在硬件方案和软件技术路线尚未真正收敛之前,现阶段厂商的内卷某种程度上属于无效竞争。
同时,卢瀚宸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在汽车制造的搬运、上下料等细分环节出现一些商业化落地的案例;2026年开始在ToB端起量,能实现批量化规模应用;2030年可能会在ToC端起量。
虽然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与产业链崛起势头正盛,但依然有人保持冷静的态度。
高工机器人总经理罗思娜表示,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烈火烹油,但她已经感受到火热下的一丝寒意。她认为,故事可以讲得很精彩,但落地才是真正见真章的时候:量产能力、成本控制、场景验证,任何一环都可能让企业掉队。
在诸多与会专家看来,人形机器人作为当前受全球追捧的赛道,仍处于产业“野蛮生长”的早期,人形机器人需要什么样的零部件?人形机器人能用在哪里?应该怎么用?尚无标准答案。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只有冷静观察,通过坚实数据与可靠信息,才能在热烈的气氛之下,踏实地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未来,随着政策扶持深化、资本持续投入及企业创新加速,本土人形机器人产业必将引领全球智能化浪潮,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