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中部制造+西部资源”“内河航运+陆海联运”的深度整合,不仅能够重塑全国经济地理格局,更有助于培育出引领内陆开放的新增长极,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创新经验。
战略协同有助于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从梯度推进向多极联动转型升级,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以“共抓大保护、共促大开放、共享大市场”为主线,从教育、科创、人才、产业、生态等着力点协同发力,发挥“得中独厚”优势,才能推动鄂成渝全方位协同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 康骞 李宏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布局,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在这一进程中,湖北领有“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使命,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度协同,不仅能够强化长江经济带“龙腰”与“龙尾”的联动,更能推动国家重大战略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实践,形成“战略优势互促、东西走廊互通”协同发展新范式。
从唇齿相依到协同发展
从区域协同的深层逻辑来看,鄂成渝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一是增强我国经济地理的战略优势,实现空间耦合。湖北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通过长江黄金水道构建起“承东启西”的战略通道;成渝地区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引擎,依托陆海新通道形成“贯通南北”的开放格局。两个区域的合作将实现长江经济带纵向发展轴与共建“一带一路”横向开放带的历史性交汇,形成“十字型”国家战略叠加优势。这种“中部制造+西部资源”“内河航运+陆海联运”的深度整合,不仅能够重塑全国经济地理格局,更有助于培育出引领内陆开放的新增长极,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创新经验。
二是重塑内陆开放的协同发展范式,实现通道互联。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与成渝地区打造的内陆综合开放枢纽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衔接。这种协同将突破传统“沿海—内陆”的二元分工模式,通过枢纽联动实现“通道+产业+开放”的深度融合,培育以内陆枢纽为核心的新型产业链体系。两者的战略协同不仅将释放开放发展的乘数效应,更将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从梯度推进向多极联动转型升级,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支撑,实现生态共生。湖北作为长江中游生态枢纽,与成渝上游生态屏障唇齿相依,通过创新“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形成“资源互补—技术协同—污染共治”的“生态命运共同体”。三地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同时,更需以系统性思维构筑起长江全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区域样板,通过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深度融合,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新标杆。
湖北“得中独厚”的深层表现
在鄂成渝协同发展中,充分发挥湖北的比较优势至关重要。湖北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得中独厚”,具体表现为两个“中”。
一是“中部之中”。交通区位上,作为“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湖北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动脉的交汇点,形成“十字型”交通骨架,构建起“4小时辐射全国80%重要城市”的交通圈。二是“战略中轴”。战略定位上,湖北既是位于长江经济带“中部”的重要枢纽,又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更是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增长极的“战略中轴”。
这种“得中独厚”的独特优势,使湖北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既能高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又能强力辐射西部大开发,在鄂成渝协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带动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关键枢纽作用。
锚定“双向奔赴”的着力点
以“共抓大保护、共促大开放、共享大市场”为主线,从教育、科创、人才、产业、生态等着力点协同发力,发挥“得中独厚”优势,才能推动鄂成渝全方位协同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学科专业统筹布局。教育链的核心是学科链,学科链必须对接产业链。当前,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仍以“自下而上”的自主调整模式为主导,这种机制容易引致盲目扩张而同质化竞争、脱离产业需求而人才“漏项”与“断点”供给、教育资源错配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等突出问题。在高等教育“一扩一减”结构调整的窗口期,鄂成渝地区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区,亟需打破行政壁垒,探索成立跨省市教育联合体,建立健全区域一盘棋、自上而下的学科专业布局机制,构建与区域产业体系深度耦合的学科专业新生态。
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在长江经济带创新走廊框架下,联合共建光电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武汉光谷与重庆两江新区、成都高新区在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建立跨区域科技资源云平台,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实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验数据和科技成果的在线共享与协同利用。创新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通过在成渝设立“湖北科创飞地”、在湖北设立“成渝产业加速器”等方式实现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异地孵化。充分发挥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载体功能,联合打造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
高端人才共享使用。人才是支点建设的第一资源。构建“人才飞地+柔性流动”新体系,互设“鄂成渝人才创新港”,实施“双城双聘”“候鸟专家”等柔性用才模式,打造“一地落户、三地共享”的人才生态圈。建立“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实现三地人才数据库互联、职称互认、社保互通,构建统一的人才评价与服务标准体系。联合设立“长江科创人才特区”,在武汉光谷、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新区等重点区域试点“科研经费包干制”“人才个税返还”等突破性政策,形成具有区域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比较优势,为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提供智力支撑。
现代产业互补共进。湖北与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互补、产业链条有衔接,具备打造区域现代产业共同体的坚实基础。重点开展动力电池、智能电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打造贯穿鄂成渝的“核心部件—整车制造—智能网联”全产业链。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依托武汉“光芯屏端网”和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实现芯片设计、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产业链深度耦合。打造产业服务支撑平台,共建长江经济带数字金融服务中心、智慧物流枢纽和科创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技术研发—产业转化—金融支持—物流配套”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推动长江经济带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创新走廊。
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湖北与成渝地区同属长江上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共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在水生态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应当协同发力。建立全流域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跨界断面布设智能化监测站点,实现水质数据实时共享。开展污染治理联合行动,重点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实施协同治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争取国家生态转移支付政策支持,同时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良性循环机制,全面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能。
交通设施深度联通。重点提升铁路网络密度与运行效率,打造“鄂成渝3小时交通圈”;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深化湖北沿江港口与重庆港的战略合作,协同发展江海直达、铁水联运等现代化多式联运模式,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同步推进航空枢纽建设,加密武汉、宜昌、重庆、成都等机场间的直达航线网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场群。通过优化“铁水公空”多式联运衔接机制,实现区域客货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