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他们不执手术刀,不开处方药,不同于护士,有别于护工,却以另一种方式托起生命的重量:
当肿瘤患儿因治疗哭泣时,他们悄悄递来鼓励的勇气卡片;当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迷茫无助时,他们拿来老照片,用回忆唤醒沉睡的时光;当癌症晚期患者痛得蜷缩身子,他们用专业的正念冥想和按摩给予力量。他们是生死场中的人文关怀者,是国内医疗体系中悄然生长的新芽——医务社工。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这个群体,了解他们默默守护生命的幕后故事。
全国首个省级医务社工地方标准在湖北
2018年,国家卫健委明确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社工部门,2020年前配备专职医务社工,首次将医务社工制度化。也是在2020年,湖北15家医院试点医务社工。
作为当时的首批医务社工之一,李豫鄂驻岗湖北省肿瘤医院已近5年。38岁的他看上去阳光、温和,总是轻言细语。“如果说医护是救死扶伤,我们医务社工更多是用情感去接触、对话,是‘疗心’。”李豫鄂说,医务社工不仅要疏导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还要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以及医疗救助相关法规和资源,需要很强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
今年1月底,李豫鄂接到护士站“求助”:一名60岁的女性肠癌晚期患者情绪极不稳定,不愿进食。李豫鄂陪着患者,和她聊天,慢慢打开了她的心扉。原来,患者只有一个儿子,远在外地,她既不想让孩子担心,又挂念和希望孩子陪自己走完最后一程,且身体的疼痛已让患者“一吃就吐”,瘦成皮包骨,再也不愿进食。李豫鄂通过叙事治疗、减压治疗等方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和疼痛感,同时与她的儿子联系,鼓励母子共同面对,最终,母亲在儿子的照顾下安然离世。
李豫鄂曾参与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这项规范去年发布,是全国首个省级医务社工地方标准,对于促进医务社会工作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这项规范中,除了针对患者和家属,还有医务社工疗愈医护人员的相关内容。
王超是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驻岗医务社工。前不久,他刚刚完成对精神科医护人员定期的团体绘画疗愈。他介绍,精神科医护人员治疗的病人多是封闭管理,治疗周期往往比其他科室长,承担压力更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医护人员绘制曼陀罗花,画完后解释“为什么这么画”,各抒己见,互相点评,一个小时过去,大家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笑着问“下次活动什么时候安排”。
“医护人员和患者是战友,他们保持稳定和冷静的情绪,对于治疗有着极大帮助。”王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务社工也和他们是战友。
就像一束光带去温暖与力量
“在做医务社工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家庭及个人的悲欢离合。当患者因为病情焦虑担忧,因为医疗费用一筹莫展,因为照料压力独自哭泣的时候,医务社工的存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给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荆州医务社工周瑜是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武汉抗疫发生时,韩红基金会在湖北启动了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她成为湖北第一批医务社工,常驻宜昌中心人民医院。
青少年心理病区的患者,是她最放心不下的群体。一对同患抑郁症的母女,母亲靠在村里做清洁工和低保养活小女儿和患癫痫的大女儿,生活的重担让母亲的身体和心理都达到了极限。周瑜经常陪伴母亲,与她共情,给予夸赞、肯定,让她重拾生活信心,还为母女们争取到救助,叮嘱她们回去后按时吃药,准时复查,鼓励小女儿安心学习,给母亲希望,做女儿们坚强的依靠。如今,这对母女病情稳定,正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生活。
“他们喊我什么的都有,社工、医生、护士、志愿者、老师……”武汉儿童医院医务社工张骥曦觉得,在病人和家属眼里,这些称谓都不特别重要,他们也不容易区别医务社工的职责,但对他们“有用”最重要,让病人和家属得到帮助就是最大的价值。
近七成患者希望扩大医务社工覆盖面
受访的几位医务社工,同时还承担着培养新手医务社工和实习生的任务。
医务社工在我国起步较晚,公众知晓率低,但在国外发达地区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对其需求日益迫切。
前不久,华中科技大学对韩红基金会支持的湖北医务社工体系建设项目进行效果评估,68.48%的受访患者或家属认为医务社工服务及时且专业性很强,希望扩大覆盖面。
此次评估负责人、华科大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彦蓉介绍,湖北医务社工模式呈现出“政府引导、慈善购买、同行互助、科研赋能”的特点。调研的省内8家医院采用“内部转岗+多元购买模式”的方式搭建医务社工团队或者部门。55.76%的受访患者因医务社工的帮助而对医院服务的整体看法显著提升。医院均认为,医务社工的介入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一方面是患者有需求,一方面是人才不够用。
目前,全省设立医务社工部的医院从5家增至50余家,专职人员突破300人。在公益资金支持下,已完成103个专科项目,服务超20万人次。2024年启动了中西部医务社工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期培训班今年3月底在武汉完成。
“和全国情况一样,湖北现在最急缺的就是医务社工人才。”湖北省社工联医务社工专业委员会日前成立,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达着急切。
专委会成员之一王彦蓉认为,医务社会工作在传统医疗卫生体系中属于新兴专业,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监督。接下来,我省将加大《医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宣贯和推行力度,同时开展医务社工队伍规范化、专业化能力提升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