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廖逢倩 通讯员 黄琦 夏克郁)4月15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举办的2025年湖北“支点建设”系列研讨会第二场:“打造生态支点 加快建设湖北美丽样板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社会科学院、长江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院等业界学界专家学者齐聚东湖之畔,为生态支点和美丽湖北建设谋良策、绘蓝图。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徐艳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次会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黄学龙主持。
徐艳国发言
徐艳国指出,湖北省社科院要以学习好、贯彻好、研究好、宣传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己任,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找到美丽湖北的聚焦问题和解决思路,从“净水北送”使命中找到湖北生态支点战略定位,在支点建设中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于实干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以乡愁记忆延续支点建设的精神寄托,努力产出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系列成果。他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加强协同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该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共筑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研究的创新矩阵;二是加强基层调研,把论文写在“长江两岸”,将成果融入“支点蓝图”;三是推动联合研究,围绕生态支点建设加强与省内外智库和高校联系,多维度开展系统研究;四是强化多元论证,开展跨学科融合研究,提升理论研究纵深度;五是突出问题导向,开展真研究,研究真问题,为湖北破解生态治理问题精准献策,为生态支点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库支撑服务。
专题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承梁,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彭国川,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所总工程师汤显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生态文明改革智库办公室主任邓宏兵,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院副总工程师彭颖,湖北省区域经济学会会长、研究员彭智敏,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汤鹏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谢琼、吴晗晗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内的相关议题发表见解,为生态支点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九位专家分别作主题发言
黄承梁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生态支点的根本遵循,要遵循“两山”理论科学论断,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锚定“双碳”目标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彭国川表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共同体是生态危机转向治理革新的必然选择。推进长江上游生命共同体建设,需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规律推进生态共建共保、健全流域协同治理制度架构、夯实法治与制度保障根基、构建绿色协同发展新格局。
汤显强表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水源地保护意义重大。要着力保障水质安全,守好一库“净水”;坚持水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保障净水“永续”北送;激发市场活力和群众动力,提升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净水增值。
邓宏兵表示,湖北打造生态支点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从源头性问题抓起,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江汉平原等典型和关键地带的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实现突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彭颖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湖北建设的重要抓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综合指数评价和典型地区比较,建议提升大气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常态化评估机制。
彭智敏表示,从水资源配置不均衡、河湖生态系统退化,水污染防治任务较重的省情来看,通过获取受水区水资源税的资金支持、设立国家级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基金、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守住湖北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底线。
汤鹏飞表示,湖北生态支点建设应展现大省之稳、大省之进、大省之为,着力夯实生态系统稳定底盘、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打造全国绿色生产力高地,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贡献湖北智慧。
谢琼表示,湖北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系统思维统筹乡村生态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以“规划引领—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四轮驱动,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发展提供湖北方案。
吴晗晗表示,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良好的水资源是关键要素,湖北要聚焦优化治理路径、构建创新生态、强化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制度保障等关键点,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质效。
会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长江所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共同承办,全院师生、院外专家、媒体代表共百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