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李潇 田梦
5月1日,神农架林区红坪镇红河村穿洞子观鸟基地。
密林深处,观鸟棚内架满“长枪短炮”,拍鸟客眼贴取景器,手按快门,紧盯数十米开外的小山坡,那里有两只褐色的鸟正在冷杉枝头嬉戏。
“那是矛纹草鹛。”基地主人卢宝坤小声说。
几声清脆的鸟鸣传来。“又来鸟了,是橙翅噪鹛。”卢宝坤得意地说,自己与鸟打交道20多年,能听声知鸟。
神农秘境万物生。这里鸟类资源丰富,高达460多种。其中有我国特有鸟类14种,珍稀濒危鸟类69种。
“生态保护单靠刚性约束不行。”在镇党委书记金良波看来,保护工作要持续下去,必须让农民从“两山”转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自觉地成为生态守护者。
观鸟经济是红坪镇其中的一个探索。镇里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建造观鸟点,验收合格后给予5万元补贴。
“参加完培训班,第二天我就选好了地方。”卢宝坤说。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鸟唤引到固定位置,让观鸟客能随时拍到它们。“当时我心里没底,它们怕人,不会轻易露面。”卢宝坤坚持了一个月,每天固定时间投放面包虫、玉米粒等,模仿鸟叫,唤鸟归来。
慢慢地,第一只鸟出现了,第二只、第三只……两个月后,在观鸟点日常活跃的鸟类达20多种。
让卢宝坤欣喜的是,飞回来的除了红腹锦鸡、白领太阳鸟这些山中常客外,还出现了红腹角雉这种珍稀鸟类。
“前天,我刚送走来自香港和澳门的客人。”卢宝坤说,眼下处于观鸟旺季,“基地每天可以接待20人,订单已排到5月中旬”。
卢宝坤算了一笔账,一位客人每天收费300元(吃饭、住宿、拍鸟各100元),基地每天进账在6000元左右,“4月份一个月收入超过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