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近日,河南一女生高考考了288分,全家欢呼。她的妈妈说,这是女儿考得最好的一次,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不论分数高低,孩子健康快乐就好。这条视频内容在网上传开,很多人纷纷点赞。
这个低分视频揭示了高考的实际状况:不只有能考清华北大的孩子,还有很多考得一般甚至分数较低的孩子。一场考试,有高分就自然有低分,有过本科线的孩子就有没过本科线的孩子,有发挥超常的孩子也有发挥失误的孩子。大多数分数平凡的考生,构成高考的真实本底。
这则视频也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高考其实不会一锤定音,它只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高考筛选了考生能读什么大学,但筛选不了考生的人生高度、深度和厚度。高考的公平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18岁放手一搏,但不代表把每个孩子的未来都因此定型。
前几年,作家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经发表后,引发许多共鸣,让不少人看到了二本学生的生存处境和奋斗状态。在这本书里,黄灯写到的二本学生,是很务实很勤奋的一个群体,他们没有985、211学生的光鲜学历,但在很多基层工作中表现得积极向上,靠着扎实的默默奋斗赢得人生的精彩,还有着比许多好高骛远的同代人对社会变化的清醒认知。广大的二本学生群体,奠基了社会就业创业最坚实的底座,但他们多数时候是不被看见、不被报道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检验出了纸面上的能力,但无法替我们对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给出判断,更无法对每个人的综合素质做出判断。而要选择什么样的事业和人生,是每个考生接下来更重要的命题。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找到个人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在合适的领域发光发热,每个人都可以大放异彩。在学校的考试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考高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学习;但社会的舞台很大,足够让每个人的光芒有机会绽放。
很多网友没有嘲笑这个女孩的低分,并被这家人的乐天心态感染了。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重要于一个能考高分的孩子,本来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常识,如今却变得如此可贵。当社会上出现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崩溃甚至家暴的事件,当一些孩子因各种原因患上“厌学症”,这些都刺痛了这个社会的敏感神经:教育本是一场走向美好之旅,为何在一些环节开始走向扭曲?这场自省,从屏蔽高考状元开始远远不够,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携手。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让孩子首先健康快乐成长,是最朴实的道理也是最基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