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雯洁、通讯员聂文闻、彭锦弦)6月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大成果转化签约仪式上,血液科教授胡豫带着潜心研究30余年的最新成果“静脉血栓易感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与一家企业郑重签约,这意味着快速筛查静脉血栓风险技术延伸至基层有了更大可能,更多的普通人能享受医工交叉融合的创新成果。
打开这个小小的试剂盒,里面有7个试管。采集患者2毫升血液,在检测仪器中进行对比分析,2至3小时就可锁定静脉血栓的高危遗传因素,为早期干预赢得宝贵时间。血液科教授邓君介绍,患者如果经历了大手术或者外伤,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遭遇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发生后就可能在几分钟内导致死亡。若能进行快速检测,便可以及时采取治疗手段。
20世纪90年代,胡豫下定决心要找到早期诊断静脉血栓的办法。他带领团队查阅资料发现,欧洲人有大约30%的血栓病例与一个凝血因子的异常相关,但对大量血栓标本检测后,他们并没有在中国患者中发现这种凝血因子异常。“必须解决我们自己的生命难题”,胡豫开始广泛合作搜集标本,30余年间建立了亚洲最大的静脉血栓病例标本库,深入研究了上万份血栓病例样本,发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血栓”基因,主要是由于抗凝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血栓作恶。随后,胡豫团队研发了适合我国人群的“静脉血栓液态基因芯片”,芯片存储了中国人群静脉血栓相关基因各种突变。其静脉血栓精准诊疗创新成果“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项技术在推广中却面临着现实的难题。由于检测全面,对设备、人员要求高,环节复杂,患者血液采集后要等待半个月才能拿到结果,无法在治疗窗口期内提供指导,单次检测成本也需数千元。因此,胡豫团队从各种突变中,筛选了11个常见突变位点,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这项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国内领域空白,预计未来5年将创造2.3亿元经济效益,惠及全球每年约1000万新发患者。
“我们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表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