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刘中扬
571分、592分、573分……连日来,“扁担女孩”刘燕的高考分数在网络上流传,版本层出不穷。对此,刘燕的班主任陈老师已向媒体辟谣,当地教育部门也表示尊重她的个人意愿,不对外公布分数。
尽管刘燕本人早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高考“发挥正常”,“编瓜”“吃瓜”的声音却依然存在。回顾这段时间,既有人表示想要资助刘燕,也有人以蹭热度获利为目的,仿冒她注册社交平台账号。舆论关注就像一把双刃剑,善意与恶意并行,赞美与压力同路,一个网友的回复获得众多点赞:“无论考多少分,都是个令人钦佩的女孩。”
刘燕挑着扁担、从容而轻快的身影,恰好闯入了高考结束后路人记录的镜头。但在她自己的人生中,这只是稀松平常的场景。据班主任陈老师介绍,在刘燕就读的这所偏远县城高中里,70%以上的孩子都来自农村,扁担、编织袋、水桶是他们往返家校搬运物品的常用工具。各路镜头聚焦刘燕的同时,虚化的背景中还有很多“扁担女孩”“扁担男孩”。
十几秒的视频火了,播放千万次,也不敌人生漫长。作为女儿,刘燕扶扁担的手帮家里干过农活,为母亲擦过汗;作为学生,她的手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握过笔、答过卷;在她未来“想当一名老师”的美好憧憬中,这双手还将拿着教案,写着板书,批改作业,“用自己的知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声音往往会汇成洪流,冲垮真实生活的边界,将被关注者置于孤舟之中。“扁担女孩”四个字,只是对刘燕人生的惊鸿一瞥,构不成全部的她,更不能从此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女孩框在舆论的镜头里成长。
“扁担女孩”没有义务回应舆论对她是否“金榜题名”的好奇,刘燕只需像万千普通考生一样,查分、填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书,然后继续步履坚定地走向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