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湖北日报深度报道小区分红背后的治理迭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实习生 李俊辉
“我们在这里住了20多年,这是破天荒的事!”
6月26日上午,江夏区纸坊街古驿道89号,嘉丽精剪坊老板刘家志忙着给顾客理发,他回想起半年前在小区领取专属福利的场景,记忆犹新。
“用公共收益购置的,有大米、食用油等,每家都有份。岁末年初,大家领到小区发的物资,心里暖洋洋的。”刘家志的妻子乐滋滋地补充。
江夏区纸坊街人行小区改造后,刷黑路面、设置道闸、划设停车位。停车费成为公共收益的主要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刘家志老家在嘉鱼县潘家湾镇三湾村,2003年来武汉打拼,在江夏纸坊闹市区临街的人行小区买了商品房,一楼门面,二楼住房,加起来90多平方米。2005年,夫妻俩开起了理发店。
人行小区52户148人。在他们印象中,这是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路面坑坑洼洼、楼道杂物堆积、树木遮天蔽日……各种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特别是停车闹了不少矛盾——小区由楼房合围而成,类似一个四合院,场地有限,以前拒绝外来车辆入内,往往将门一锁了之,导致外面的车进不来,里面的车也出不去,车主只能不停按喇叭,常有人因此报警。
人行小区以前拒绝外来车辆入内,往往将门一锁了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摄
变化发生在2023年。这年春天,人行小区成立自管小组,积极向所属的沙羡社区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时发动居民众筹,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的问题,如刷黑路面、设置道闸、粉刷楼道、装修监控室等。
“这次改造,小区面貌一新,我们特别划设了18个车位,外来车辆按每辆车每小时3元、全天20元封顶的标准收取停车费。”自管小组成员章建明说。
人行小区自管小组由7人组成,64岁的章建明是核心成员之一,买的二手房,住在二单元4楼,“大家都很热心,平时要忙着上班,我退休在家,有的是时间,很多闲事我来管。”
小区停车对外开放,带来了公共收益。今年年初,自管小组决定拿出其中6700多元,购置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以户为单位向居民发放,让大家在寒冬中感受到来自小区的关怀与回馈。
人行小区宣传栏。
沙羡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杨介绍,小区虽然没有物业进驻,但是管理得井井有条,定期公开账目,居民们都很信赖自管小组。
记者查看章建明提供的小区收支表发现,每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如2024年8月清除外墙危险物花费1200元,2024年11月休闲椅刷油漆花费100元,2025年6月道闸系统升级改造花费3000元。
“经过升级改造,道闸更灵敏了!”刘家志说,他的理发店开在临街一楼,离小区道闸较近,以前道闸出现故障,经常是他“手动”开启,如今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升级改造前,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升级改造后,也有了肉眼可见的效果。这笔钱用得值!”
据悉,人行小区“微改造”“微治理”经验正在当地推广,与之相邻的物汇再生小区,也仿照成立自管小组,2024年底进行“微改造”——设置道闸,平整路面,划设停车位,并定期公开账目收支情况。小区居民们殷切地期待着,有一天也能领到米和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