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近段时间,多地遭遇极端高温“炙烤”,户外工作者汗流浃背,独居老人静坐家中却忧心难熬……面对似火骄阳,多地纷纷出台预防措施给群众“送清凉”,但防范高温止于预警提示、高温补贴兑不了现等问题依然存在。
高温应对,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物理降温,更是关乎人心的系统工程。“见人见事”的精准关怀,才是应对高温灼烤的可靠路径。
应对高温不能浮于“云端”,满足于口号式的倡导。有的地方搞“文件式降温”,仅通过下发防暑通知、转发预警信息完成“规定动作”,缺乏具体执行方案和资源保障;有的地方搞“打卡式巡查”,领导干部进行象征性高温检查,停留于拍照留痕、简短问候,未深入调研户外工作者实际需求;还有的搞“运动式响应”,仅在高温红色预警时临时行动,如突击开放避暑场所,缺乏长效制度设计。“避暑”流于形式,行动停在口头,不仅让烈日下真实焦灼困境被遮蔽,更让群众期盼在烈日下无声蒸发。
应对高温之要,关键在于将抽象关切化为具体担当,真正“见人见事”。聚焦“人”的冷暖疾苦,关怀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不仅是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普通劳动者,同样应该留意那些处于角落、承受高温的“一老一小”。聚焦特定的“事”,让政策关怀如精准滴灌的清凉水流,如为户外工作者尽可能开辟短暂避暑空间与灵活排班,为留守长者送上“敲门查访”与空调检查维护,确保空调供应及饮水站点如绿洲般及时存在。看得见的实事、感受到的“凉意”所组成的行动,才是应对酷暑的坚固屏障。
这些“见人见事”的举措,也是检验治理能力的一支温度计。它测量着一个地方能否在关键时刻感知民心所忧、回应民生所急,丈量着一个地方应对突发风险时的灵敏度与执行力。民生冷暖始终是动态发展的课题,防暑降温不能仅凭忍耐,御寒取暖也不该依赖硬扛。这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朴素道理,需要转化为覆盖更广区域、惠及更多人群的具体实践。唯有让惠民政策如阳光般精准照进每个“隐秘的角落”,社会治理的暖流才能真正浸润人民群众的心田。
高温灼灼,“热死人”不是一句玩笑话。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高温天气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户外工作者、身体偏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婴幼儿都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在“烤”验面前,呵护好他们,也是对民生最有力的承诺。
下一篇:安全骑行 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