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者,国家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回望百年风云,五四运动的呐喊穿透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中永不褪色的爱国强音。立足复兴征程,新时代青年正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思想觉醒转化为实践力量,在个体与群体的同频共振中续写五四精神的时代华章。
五四运动的呐喊,是爱国誓言的回响激荡。1919年的天安门广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呐喊震彻寰宇。这场运动的本质,是近代中国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发出的爱国誓言,是对国家命运高于一切的价值认同,是对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
百年后的今天,爱国的表达方式随时代演进,但精神内核从未改变。武汉革命博物馆的“青年红色宣讲团”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青年在与五四先驱的跨时空对话中触摸爱国初心,当青年讲解员李娜说“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淬炼”时,我们看到新时代的爱国不再是口号式的呐喊,而是转化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文化的自觉传承、对国家发展的主动参与。那么爱国誓言如何避免沦为空洞的口号?答案藏在从思想到行动的跨越中。
五四先驱的火炬,将思想觉醒转化为行动力量。五四先驱高举的火炬,照亮的不仅是思想觉醒的道路,更指引着“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实践方向。他们中,有人走向田间地头传播新思想,有人拿起笔杆抨击时弊唤醒民众,这种知与行的统一,构成了五四精神最鲜活的实践品格。
新时代青年对这一精神的传承,在荆楚大地上展现得尤为鲜明。95后驻村书记张灵芝将藤茶滞销的困境转化为电商助农的机遇,其价值不仅在于2000万元的销售额,更在于证明了青春的理想必须扎根大地。华中农业大学“油菜种质创新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深耕油菜育种领域15年,突破“双低高产”育种技术瓶颈,培育出“华油杂”系列品种,助力我国油菜亩产提升30%,将实验室里的基因数据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丰收希望。这些实践进一步印证了五四精神的生命力,正在于指引青年把“应该做什么”的思想觉醒,切实转化为“具体怎么做”的行动自觉性。这种转化,正是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动力源泉。
五四精神的感召,在于从个体到群体的时代共鸣。“五四运动”的伟大,在于它突破了个体觉醒的局限,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体合力。从学生罢课到工人罢工,从街头呐喊到社会革新,这种个体微光汇聚成时代火炬的力量,彰显了五四精神最深厚的群众根基。
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正以新的形态延续这种“共振效应”。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践中,一条条山路,从蜿蜒独行到阡陌纵横;一次次远行,从都市站台到高原帐篷;一批批选择,从个人誓言到星火燎原,群体共鸣的时代凝聚同样生动可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给新疆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提到:“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该计划实施20年来,累计选派的46万余名志愿者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90%,这一数据背后,正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当代诠释。
从五四呐喊到新时代行动,变的是实践形态,不变的是精神内核。当爱国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认同,当行动成为回应时代的自觉选择,当群体共鸣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新时代青年便真正读懂了五四先驱的“觉醒”密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强调的:“期望全国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正是对五四精神最深刻的时代注解,也是青年一代应有的历史担当。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童(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汪华(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