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新时代“三农”工作锚定方向,而对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期许,则为湖北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7月初在武汉落幕的2025年湖北省海峡两岸数字赋农助力乡村振兴论坛,正是湖北以行动践行嘱托的生动案例。此次论坛的开展不仅是湖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更是血脉相连的两岸同胞为共创民族福祉而展开的“双向奔赴”。
当来自海峡对岸在“精致农业、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经验,与荆楚大地“鱼米之乡”的深厚底蕴相遇,一幅智慧赋能、携手共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第十九届湖北·武汉台湾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次论坛清晰地证明,数字正在为新时代湖北乡村振兴插上最有力的翅膀。
这双“翅膀”如何发力?首先要从农业生产的“硬核”环节破题。以科技创新锻造“新农具”,农业的根基在生产,而生产的效率来自工具的革新。此次论坛上发布的20项智慧农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就是湖北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为数字赋农锻造的“新农具”。其中,武汉禾元生物首创的“稻米造血”技术尤为亮眼。该技术通过水稻生产人血清白蛋白,既能规避传统提取风险,又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对于缓解我国血液制品依赖进口的意义重大。另外,从张启发团队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到涵盖油菜、柑橘、鱼类等领域的生物育种和智慧农业技术,这些聚焦生产核心环节的技术成果,正是湖北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落实总书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指示、建设农业强省“最大增量”的有力证明。
以“新思路”拓路,为荆楚农产链接广阔大市场。乡村振兴,不仅要“产得出”,更要“卖得好”。论坛上,两岸专家围绕休闲农业发展与创意、农业大模型应用等话题,分享了诸多“新思路”。这些新思路,核心正在于把湖北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正如省政协副主席王兴於所言,台湾地区在现代农业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值得湖北学习借鉴。通过借鉴台湾经验,结合数字技术,可以推动湖北的“土特产”讲好文化故事、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俏”的转变,真正把数字红利转化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以“新桥梁”聚力,为鄂台融合发展增添“共富”新动能。一场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思想的碰撞,更在于行动的牵手。此次论坛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新桥梁”。会前,省科协深入走访鄂台企,了解难题并组织专家定向帮扶。会上,华中农业大学等4家科研团队与湖北良作茶叶有限公司等4家台企现场签署技术合作协议,精准“滴灌”企业需求。台湾富丽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龚世明参访后表示,不仅看中了湖北企业的植物智能培育设备,更深受“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因此,从“会前问需”到“会中签约”,再到“会后合作”的务实互动,不仅让数字“翅膀”有了落地支点,更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落地生根,也让两岸同胞在交流合作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赋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当数字的“经线”与两岸的“纬线”紧密交织,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这场意义深远的论坛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让我们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下,通过两岸同胞的携手努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正在荆楚大地上从“大写意”变为“工笔画”,这既是湖北以数字赋农践行“建成支点”使命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岸同胞携手助力乡村振兴、共享民族复兴荣光的缩影,为新时代“三农”发展注入了跨越海峡的合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甘宇(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