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荆门举办了长期照护师(五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78位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护理人员参加了为期2天的考试。这一考试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国家新设立的长期照护师职业工种在湖北正式落地实施,更体现了长护险从试点探索迈向全省推广的跨越式发展,让湖北养老产业迎来“拨云见日”的新契机,也让百姓看到了体面养老的曙光。
当下,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其中老年失能人员约有4500万人,湖北省65岁以上失能老人约81.72万人。沉重的照护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许多家庭喘不过气,“体面养老”成了不少家庭的奢望。在此背景下,发展长护险成为破题的关键。
我国2016年起推出长护险制度,作为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它为失能人员提供了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保障。长护险的推出,让卧于榻上的失能人员感受到了“老有所护”的温暖,也帮助无数家庭度过了“至暗时刻”。
以湖北荆门为例,作为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试点城市,荆门自启动试点工作以来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达242万,累计享受待遇24949人,正在享受待遇的有10757人。据湖北日报报道,荆门的失能老人在未申请长护险前,退休金根本无法覆盖高昂的护理费用。申请长护险后,每月只需支付养老金的一半,就能享受护理员协助洗漱、进食、擦浴等服务。长护险的出现,不仅为老年失能人员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让失能家庭有了坚实的后盾,有效缓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作为一项社会保险,长护险主要“保基本”,满足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不过,其服务项目细致入微,涵盖了许多日常照料中家人难以顾及的方面,因此对人才认定标准并不低。当前,长期照护师作为国家认证的新职业,人才认定与传统照护师截然不同。一个合格的长期照护师,既要掌握生命体征监测、应急处理等基础医疗护理技能,又要具备提供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照料、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服务的能力。
湖北省此次开展的等级认定考试走在了全国前列,这将进一步规范长期照护师管理体系,提升职业吸引力。目前,湖北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有约2万人。随着长护险全面铺开,这一职业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岗位,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加入,助推长护险制度稳步发展。
长护险的发展,不仅打破了以往养老产业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还保障了偏远地区失能老人的基本养老护理需求。以荆门为例,当地打通了长期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一张拥有82个机构、覆盖市、县、乡、村的长期护理服务网。
当然,在推进长护险政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提升百姓对政策的了解度和接受度。自荆门试点长护险工作以来,每年医保征收需多加36元。若不能向百姓解释清楚征收原因,就容易引发误解,产生舆情。因此,日常的宣传普及工作至关重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长护险将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位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让更多“夕阳红”活得有尊严、有质量,绘就一幅幸福养老的美好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山山(湖北省“医路高歌”网评团队)
责编:陈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