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司法局普法志愿者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门口向游客普法
河南法治报记者 董景娅/文图
“八五”普法以来,我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紧扣精准普法核心要义,聚力打造彰显地域特色的普法品牌矩阵,系统培育以“法律明白人”为中坚的基层专业化法治队伍,有力推动法治保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通过持续发力,我省各地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治理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切实增强。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如今,行走在中原大地上,经常可见浸润着法治理念的文化广场、镌刻着法律条文的长廊、悬挂着普法宣传图的社区驿站,这些精准普法实践扎根基层的生动注脚,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群众法治信仰,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洛阳
为基层善治注入法治动能
“电信诈骗花样多,遇事别慌先琢磨;转账之前问警察,守好钱袋乐呵呵!”7月1日,洛阳市涧西区郑州路街道的广场上,清脆响亮的快板声此起彼伏。普法志愿宣传队自编自演的普法节目引得围观居民不时拍手叫好。
这场充满烟火气的普法活动,正是洛阳市推动普法宣传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强劲法治动能的生动缩影。从云端法治课堂到社区“时间银行”,法治力量正穿透街巷肌理,为洛阳市基层高效能治理赋能。
法治服务“沉下去”“活起来”
“张叔,您家这土地纠纷得按民法典来处理,我给您找些案例看看。”日前,新安县北关社区“法律明白人”黄志强蹲在田间地头调解纠纷,手里的民法典小册子已被翻得卷了边。作为“法律明白人”,他一年要参与调解数十起纠纷,是群众眼中名副其实的“贴心法律顾问”。
近年来,洛阳市创新推行“1+1+1+N”模式,为每个村(社区)配齐民警、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这些“法律明白人”既是法律法规的讲解员,也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如今,洛阳市2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全年活跃在街头巷尾,年度参与普法宣传等活动2000余场次。2024年,全市各类调解组织成功化解矛盾6万余件。
在线下队伍扎根基层的同时,洛阳的线上普法也玩出了新花样。“家人们看过来,今天咱们聊《洛阳市洛阳牡丹保护与发展条例》,乱折牡丹可能违法哦!”前不久,洛阳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洛阳普法”网络直播间的讲解,吸引了众多网友围观。这是洛阳在全省率先推出的“谁执法谁普法”网络直播,每月两期,由市直单位进行线上普法,已累计播出8期。
基层治理“显活力”“有温度”
走进洛阳市孟津区双槐村,民法典宣传街、黄河保护法治墙、法治文化长廊相映成趣,墙上的法治漫画,让村民散步时就能学法律。
这样的“浸润式”法治文化阵地,在洛阳随处可见。近年来,洛阳市聚焦村(居)民生活、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以“一圈二区三带”空间布局,打造了一批体现洛阳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推动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和法治文化融合发展,形成高品质河洛法治文化圈。全市现有法治文化公园、长廊等品牌化法治文化阵地333个,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
洛阳市洛龙区天元社区的“时间银行”里,志愿者提供普法服务可兑换“时间币”,2873名志愿者成了社区治理的“生力军”。
“‘时间币’不光能换东西,还换来了人心齐。”天元社区工作人员说,“村居法律顾问指导居民修订的《邻里公约》,把‘养犬牵绳’‘垃圾分类’等条款写进去,大家都愿意遵守,以前物业纠纷月月有,现在半年都遇不到一起,这就是法治的力量。”
许昌
法治春风浸润城乡肌理
许昌市区,99路“法治号”公交车缓缓驶过。车厢内,法治标语与身边案例图文并茂,一位乘车的老人感慨:“这法子好,出门坐个车,顺道还学了法。”
99路“法治号”公交车成了流动的法治课堂,是许昌市积极探索多元化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新模式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许昌市围绕“八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和基层依法治理目标要求,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在田间地头与街巷深处,铺展出一幅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生动画卷。
扎根基层
让法治成为生活“新常态”
“要不是赵叔,我和邻居的窑口釉料配方纠纷可能就得打官司才能解决。”谈起“法律明白人”赵红伟,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村民刘某满心感激。去年,刘某和邻居因窑口釉料配方起了冲突,赵红伟拿着口袋书,三天两头上门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在许昌,像赵红伟这样的“法律明白人”有1.3万余名。他们从村(社区)干部、网格员、退休干部中选拔而来,怀揣许昌市统一印制的口袋书,活跃在矛盾调解第一线。“口袋书里全是咱农民常用的法律,还有案例。”赵红伟说。
这支队伍的力量不容小觑。据不完全统计,许昌市“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7万余件,走访群众50余万人次,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
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阵地的支撑。为加强法治阵地建设,推动基层依法治理提质增效,许昌市建立“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重点培育库”,定期指导,重点培育。1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66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构成了治理的“骨架”;倾力打造的“一湖两带”法治文化阵地集群,让群众在散步、健身时就能与法治“相遇”;99路“法治号”公交车和水上宣传船,把普法课堂搬进出行场景。
精准施策
让法治从“纸上”走到身边
“家人们看过来,今天咱们聊聊钱借出去要不回来该咋办……”6月20日,襄城县普法讲师团成员、河南申元律师事务所律师石艳花的直播间里热闹非凡,屏幕上,“学到了”的弹幕滚动不停。
许昌把普法宣传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民生服务。在线下,普法志愿者开展精准普法活动,把法治讲座开在村委会大院,把法律咨询台摆到田间地头。
在线上,“以案释法”短视频专栏把法律条文变成“家常话”,截至目前已累计推送78期,覆盖全市1600余个新媒体平台、2127个村(社区)微信群,观看量突破300万人次。
许昌的普法工作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据统计,“八五”普法以来,许昌累计开展普法活动3万余场次,“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了群众的自觉选择。
清丰
法治力量扎根乡土深处
夜幕初降,在清丰县马庄桥镇永固集村,村委会院子里灯火通明,村里的“法律土专家”调解员老张翻开民法典,正在调解一场邻里纠纷。最终,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法治是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基石。近年来,清丰县以“法律土专家”为触角,用微信群搭平台、以体系化强支撑、靠新形式润人心,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泥土里长出的“法律明白人”
“过去遇上纠纷,村民要么拍桌子吵架,要么直接往县里跑。现在村里有了懂法的‘自己人’,村民气顺了,理明了,矛盾也就化在田埂上了。”清丰县司法局工作人员杨永超感慨。
目前,清丰县已培养出4201名“法律土专家”。他们既是村“两委”成员、调解员、网格员,更是公共法律服务扎根乡土的关键根系。为持续提升“法律土专家”的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该县明确规定每个乡(镇)每年组织不少于10期法律培训,坚持每周通报培训进度,并将这项工作作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硬任务来推进。
“精准普法不能只喊口号,得靠实打实的队伍来支撑。”杨永超介绍,他们创新构建了“群众—法律明白人—网格员—村居法律顾问”四级塔式服务体系,让法治力量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基层末梢。
在这个体系中,处于塔尖的专业律师定期下沉指导,塔身的网格员负责维护平台、收集需求,而扎根泥土的“法律土专家”则直面群众——既承接咨询,又精准普法。
精准的普法供给由此形成闭环,网格员收集群众近期集中咨询的法律问题后,“法律土专家”查询资料,再通过村头大喇叭广播相关法律政策要点。村居法律顾问王律师坦言:“现在多数常见问题都能由‘法律明白人’在基层化解,我就能更集中精力解决继承纠纷、合同审查这些专业难题。”
指尖上的法律服务“不打烊”
“@张律师,工钱没有按时结算咋办?”“@全体成员,警惕刷单诈骗新套路!”……
在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的村民微信群里,法律咨询与警示提醒24小时流动。清丰县巧妙激活全县各村(社区)现有微信群,让“法律土专家”和村居法律顾问入驻其中,打造指尖上的普法微平台。
清丰县还专门设立“法润清丰”演播室,开通同名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成立3个制作团队,及时收集群众关心的法律热点问题,制作成普法微视频和土味广播稿,目前已产出105部视频与312期广播稿,其中多部作品在全省获奖。
“遇事讲法、化解靠法”的种子,经过“法律土专家”们日复一日的精心浇灌,已在清丰的沃土上萌发新芽,基层高效能治理正具象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