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首席舆情分析师 颜陈
近年来,网络暴力已从零星的线上冲突演变为系统性的社会问题,正呈现出令人忧虑的异化趋势。
随着直播、短视频、AI 技术的普及,网络暴力从“开盒挂人”曝光隐私到“有偿代骂”形成产业链,从“文字辱骂”拓展到“深度伪造侵权”,从AI生成虚假淫秽图片到直播辱骂吸引流量……网络暴力已逐渐偏离最初的“朴素的正义表达”,演变为一场无聊的“扔泥巴游戏”,对社会秩序和舆论生态造成多维度冲击。所谓“扔泥巴游戏”,指的是参与网暴者脱离事实基础和理性框架,单纯以恶意攻击、情绪宣泄为目的的网络行为。这种行为模式,与顽童间互相投掷泥巴取乐,何其相似乃尔!而且其核心特征——看热闹不嫌事大、闯了祸撒腿就跑、被抓住委屈巴巴、躲过风头自鸣得意——在网络暴力中得到完整复刻。
业内共识,网络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编造谣言、挑动歧视、侵犯隐私等,这些行为不仅毫无意义、存在娱乐化倾向、破坏力被低估,还不断消耗社会共识,让理性讨论成为奢望。当前网络暴力的蔓延,事实上已对社会秩序、舆论生态造成实质性损伤。
从表达的便利性来看,就像随手抓起泥巴即可投掷,网络暴力实施者只需敲击键盘、点击发送,就能将侮辱性语言、隐私信息或虚假内容扩散到全网——在有的地方、某些平台,这种便利性发挥到极致,甚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从意见的尖锐化来看,就像扔泥巴游戏中双方越扔越激动,为了在信息洪流中获得关注,网络暴力参与者往往采用极端化表达,用最刻薄的语言、最刺眼的标签制造冲突——舆论场不乏突破道德底线的尖锐表达引发围观攻击,情绪极化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恶性互动。而责任虚化,无疑是助长这种乱象的关键因素。在匿名性保护下,网络暴力实施者如同戴着面具扔泥巴,无需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网络行为的隐蔽性和责任分散效应,使得网络空间的道德约束和法律威慑力被严重削弱。网络暴力向“扔泥巴游戏”的异化,本质上是网络空间治理失序的表现。
在社会层面,网络暴力正在撕裂社会信任,制造群体对立,一句简单的话、一个随意的动作、一起偶发的冲突、一幕寻常的场景,都可能被放大为公共议题或群体事件,始终难以形成“说理优于谩骂”的舆论氛围;在制度层面,“牛栏关猫”“骑驴追马”模糊了网络暴力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边界,匿名性为网暴者披上了保护衣,“键盘侠”“口水侠”肆无忌惮、大杀四方;
在技术层面,平台不仅缺乏更智能的内容识别系统,而且难舍暴力内容的流量激励,陷在“骂得越凶流量越高”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在文化层面,尽管各级各地一直在培养网民的理性思维和法治意识,让公众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不少网民站在道德高地玩起了双标——多少网民打着“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旗号,形成“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窃以为,网络暴力之所以成为当前舆论场痼疾,主要原因在于攻击行为本身成为了目的,参与者不再关心真相与正义,而是沉迷于攻击带来的快感和消遣。当公共讨论沦为口号式对抗,当理性讨论让位于情绪宣泄,当技术便利、流量诱惑与责任缺失相互叠加,不仅会导致友好沟通氛围的消失和对抗式思维的泛滥,还会严重迟滞社会共识的形成和运转,网络空间便会沦为充满戾气的“暗黑战场”——每个人都是猎人,每个人也是猎物。歌曰:他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可这世上又有几人能有这份胸襟和格局呢?治理网络暴力,遏制其向无聊的“扔泥巴”游戏滑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技术、社会、教育等多层面的协同努力。但是,在法律的刚性约束和技术的精准防控之外,更需要每个网民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发,找回理性与共情,找回初心与共识。毕竟,网络空间不应是无人负责的情绪宣泄场,而应成为理性交流、相互尊重的公共领域,这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每个参与者的自觉坚守。
专题:东湖观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