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清晨,地处豫北平原的淇县西岗镇郝街村笼罩在薄薄秋雾中。
一台红色播种机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种粮大户孙梅臣的200多亩冬小麦迎来首播。
“今年秋雨一场接一场,小麦比往年晚了十几天才开播,我心里一直打鼓,就怕误了农时,明年收成没保障。”扶着播种机调节旋钮,孙梅臣的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担忧。
他的焦虑,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方保停看在眼里。蹲在田埂边,方保停伸手抓起一把土壤瞅了瞅,当即向孙梅臣喊道:“老孙,这播量不宜增加太多,比往年每亩增加五六斤就行。”
话音刚落,方保停快步走到播种机种子箱旁,抓起一把饱满的“郑麦1860”,用掌心托着向孙梅臣拆解起“晚播症结”:“晚播小麦就像盖房子赶工期,现在积温不够、发芽出苗时间长,冬前单株分蘖少、群体数量跟不上,会影响来年产量,就得靠增加播量来补偿每株分蘖数量,这叫‘以密补晚’,能把农时延误的影响降到最低。”
播种机驶过一畦地,方保停俯身拨开新覆的土壤,清点刚播下的种子。“现在每亩播量约32斤,这样的土壤环境基本苗能达到30万株以上。若按往年26斤的播量,苗数可能只有23万株。每亩多播的这五六斤,就是为了弥补晚播、分蘖少的缺口,争取后期亩穗数达标,这可是高产的基础。”他向孙梅臣解释说。
针对湿度不同的土壤,孙梅臣采取分批播种的策略。土壤散墒好的地块先开播,其他地块还需晾晒散墒,待土壤湿度适宜后再播种。
上午10点,阳光渐暖,10亩地已播种完毕。孙梅臣蹲在田埂边,脸上露出笑意,指着手机上的“雷达拼图”说:“我还是鹤壁农业气象联盟成员。你看,天气可以,过几天就能种完。”
科技助农不是一次性的指导,而是全程化的跟踪服务。方保停作为省科技特派员,每年要来指导数十次。方保停还叮嘱后续关键管理技术:“出苗后,如果苗不够、苗弱,要及时补肥、促分蘖。后续还有‘促弱转壮’的法子,咱们一步一步来。只要技术到位,晚播小麦照样能高产。”同时,方保停提醒要注意技术边界,播量也不能过大,否则更易形成弱苗,后期还容易倒伏,得把握好“密”度。
“自从2012年方老师开始来指导,我每年小麦播完都会镇压,不但利于小麦出苗,而且能抗寒、抗旱、节水。”孙梅臣说,镇压机已经检修妥当,过两天根据情况镇压一下。
夕阳西下,郝街村的大片土地上播种机还在轰鸣,穿着“红色衣服”的小麦种子随着播种器转动,均匀落入土壤。
在这片田野上,一场“以密补晚”的科技助农实践,正从郝街村的一角,悄然向豫北大地、全省麦区延伸。(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豫小麦逆袭第二招:以密补晚
晚播麦子,最吃亏的就是分蘖少。啥叫分蘖少?说白了,就是单兵作战能力不行。这咋办?咱就搞“麦海战术”,通过适当增加播种量来弥补因延迟播种导致的个体生长不足,如同为赶进度的人增派人手协作攻关。
具体操作有讲究:适宜播期过后,每晚播一天,亩播种量就增加0.5公斤左右。比如豫北霜降后播种,常规播量是每亩10~12.5公斤,之后随播种延迟逐步增加,但上限要控制在每亩20~22.5公斤。这样能把基本苗数维持在每亩30万~40万株,既保证群体规模,又避免过度密植导致弱苗、通风透光差,还能减少倒伏风险。(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