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把这份庄严承诺转化为生动实践,考验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政绩观。民生工程的分量,不在声势多大,而在实效多深。是成为温暖人心的“暖心工程”,还是沦为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关键就在于能否把“实”字贯穿始终。
脚步向下,身心投入,方能听见最真实的民声。深入群众,既考验“脚步”的频率,更检验“心灵”的温度。当我们真正沉入基层、带着感情走进群众,就能从锅台炕头感知民情,从只言片语读懂期盼。反之,如果人到心未至,调研就成了“打卡”,座谈就成了“对戏”,看似深入基层,实则始终隔着一层无形的墙。记得一位老村支书常说:“百姓心里有杆秤,你对他们真心,他们就对你真情。”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为民服务的真谛。唯有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带着温度去交流,带着责任去倾听,才能在家长里短中读懂民意,在柴米油盐中感知民生,让每一项惠民政策都充满人间烟火气。
既解近忧,更谋远利,方能创造最持久的福祉。为民造福,既要解当下之困,也要谋长远之福。放眼长远、久久为功,民生福祉就能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急功近利、贪快求显,即便一时繁花似锦,也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当我们选择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看似进度慢了,却能在过程中学会担当、锤炼韧性、涵养情怀,每一步都走得更加扎实。相反,若一味追求眼前成效、急于求成,虽然可能短时间内被认可,但容易心浮气躁,既制约个人长远的成长,又可能会损害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既做当下让群众见笑脸的实事,更甘做为后人铺路搭桥的潜功,真正实现“造福”而不是“造负”,让每一项民生工程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埋头实干,抬头巧干,方能破解最棘手的难题。民生工作千头万绪,既要脚踏实地,也要开拓创新。善用巧干,就能在复杂局面中找到关键,用创新的钥匙打开难题的锁;若只知蛮干,即便汗流浃背,也可能事与愿违。现实中,有的干部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虽然付出了辛勤汗水,却收效甚微;有的干部则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能够用新思路破解老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既要投入真金白银进行硬件改造,也要发动群众共建共享,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既葆有“撸起袖子”的实干精神,又练就“四两拨千斤”的巧干本领,在实干中积累经验,在巧干中寻求突破,让民生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既接地气又显智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场永不停步的征程。实,是态度,是方法,更是价值取向。它体现在每一个扎实的脚步里,蕴含在每一项经得起检验的工程中,绽放在群众每一个会心的微笑间。当我们真正把“实”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描绘的民生蓝图就一定能变成可感可触的幸福实景,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写下人民至上的温暖新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红伟(京山市委组织部)
责编: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