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白云 通讯员 周剑波、舒星、汤文)齐颈的短发,挺拔的坐姿,语气温和却坚定——在警花李丹瑞身上,16年军旅生涯磨砺的刚毅和12年户籍工作沉淀的温润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刚柔并济的“铁娘子”
李丹瑞所在的黄陂区公安分局滠口街派出所辖区工业园区众多,其中不乏“玉湖冷链物流”“攀升”等省市重点项目,园区毗邻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经济的活跃也带来了复杂的人口结构和治安环境。
“我们的辅警每一项业务都得会。”李丹瑞说话时,目光坚定,那是16年军旅生涯打磨出的锐利。“老百姓来办事,最怕听到的就是‘不行’。不是原则性问题,我们都要想办法解决。”
10月29日,一位从外地远嫁而来的孙女士户籍迁入以后,拿到了新的身份证。“以后在武汉找工作、生孩子都方便了,去黄陂景区也可以免票了。”孙女士接过新户口本时欣喜地说:“有了它,我终于在这里扎根了。”
此前,孙女士来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时,其丈夫吴先生的房屋产权证明因保管不善变成了“碎片”。按规定,没有这个证明迁入手续就无法办理。李丹瑞陪同吴先生夫妻来回在滠口街道土地管理所、街道办事处以及吴先生所在的村里奔波,与相关人员反复沟通协调。经过2个月的努力,吴先生终于拿到了“崭新”的房屋权属证明。李丹瑞也立即报上级部门审核批准,顺利为孙女士办理了户籍迁入业务。
人情冷暖的“变压器”
铁娘子的“刚”,是面对难题时不退缩的担当;而她的“柔”,则是将心比心、解民之忧的温情。
在户籍窗口,她没有做政策和法律条款的“收发室”,而选择做“变压器”——将冷硬的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服务。
“我想把户口迁到我母亲名下,应该怎么办?”9月22日,50多岁的王先生为赡养老母亲严女士,需将户口迁回老母亲名下,不知道需要哪些材料,便来到户籍窗口咨询。
“很多群众来办件,但是相关的政策他们不了解,但我们是专业的。我们多说一句话,他们就能少跑弯路。”李丹瑞让王先生去劳动部门调取档案,自己则钻进单位档案室细细查找。最终,她找到了母子关系证明,为王先生落了户,让他们的生活更便利。
刚入警时,李丹瑞遇到一位想办理户籍迁入的老爹爹,当时老爹爹什么证明都拿不出来,唯一的“证明”是在当地有一套还建房。爹爹卖掉了外地房,只能把户籍迁回原地,但是需要相关证明。李丹瑞多方联系打听,终于通过查询社区还建选房登记表,帮助爹爹找到了依据,顺利落户。
没想到这件事爹爹一直记着,半年后爹爹拎着一条鱼到滠口所户籍大厅找到李丹瑞说:“你还记得我吗?天冷了,给你送条鱼。”鱼,李丹瑞当然不能收,但老人的心意让她深深触动,也让她感受到了与群众“双向奔赴”的美好。
尽职坚守的“螺丝钉”
今年由于二代身份证集中换发,李丹瑞工作非常忙,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理业务6085件次。
自2013年从事窗口工作以来,李丹瑞在这个岗位上已坚守了12个春秋。2022年,她所在的窗口荣获“全市群众最满意户籍窗口”称号,2022年至2024年,她连续三年获评武汉市优秀公务员。
2020年4月,一位面容憔悴的女子来到窗口求助。这名女子30年前离婚从黄陂改嫁至外省,从未返乡,母亲已经去世,因为种种原因成了“黑户”。
那段时间,李丹瑞打了不下30个电话,联系张女士现住地派出所,询问其母原户口地社区干部,实地走访核查房屋状况与母女关系。一切水落石出后,她为张女士补登了户口,并协助其迁往现居住地。
在这方小小的窗口前,李丹瑞见过新生儿落户时,父母眼中初绽的喜悦与希望;见过新人因婚姻迁户时,脸上洋溢的幸福与憧憬;也见过子女为逝去亲人销户时,那份刻骨的哀思与不舍。
李丹瑞说道,她用12年公安户籍窗口的光阴,将为民初心融到自己经手的每一张身份证、每一页户口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