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完善干部考核机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
能上能下是党管理干部的重要机制。2022年中共中央修订发布的《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明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对担当和斗争精神不强,在急难险重任务、重大风险考验面前消极逃避或者应对处置不力的;对政绩观存在偏差,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乱作为的领导干部及时予以调整。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搭建了制度框架。
干部能上能下是激发干部原动力的重要举措。让敢于啃改革攻坚硬骨头、主动为民服务、关键难题挺身而出的干部“上”,为所有干部提供看得见的奖励,确保本领强、能担当的干部被提拔到关键岗位;让素位裹尸、本领恐慌的干部“下”,并对因不作为造成干群矛盾或产生实际损失的干部进行追责问责。当干部的工作实绩与职位变动紧密挂钩,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通过奖优罚劣系列组合拳,有效治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顽疾,实现干部队伍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激发干部的自身动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能。
干部能上能下关键在敢于动真碰硬。有的单位好人主义泛滥,怀揣“多栽花、少种刺”的心态,怕得罪人、抹不开情面,对该调整的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制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真正作用。湖南省古丈县制定《考核结果运用实施细则》,全方位了解干部实际工作情况,根据考核结果,调整3名状态不佳干部,同时通过“一人一策”帮扶计划,让13名受处分期满且表现突出的干部获得晋升,真正将能上能下落地了实处。干部能上能下是深刻的自我革命,没有动真碰硬这关键一招,制度就成了空中楼阁,唯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决心和担当,才能真正破除沉疴。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的鲜明导向,才能让干部队伍保持闯的劲头、干的激情、实的作风,进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舒旺斌(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