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图书大厦打造的咖啡空间。 中原图书大厦供图

读者在兆熹书店参加阅读活动。 兆熹书店供图
周末午后,随机走进一家书店,点一杯咖啡,翻阅喜欢的书籍,就可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这是很多都市上班族休闲的场景。如今,咖啡是实体书店多元业态的标配,书香与咖香的双向奔赴,已成为都市慢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一杯小小的咖啡成为阅读的“流量”入口,实体书店如何抓住风口,重塑书店的文化空间?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内多家书店,来看看咖啡和书店这对绝佳CP,如何为城市注入不同的文化活力。
咖香伴书香 开启阅读新体验
“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中原图书大厦回声馆,不管是阅读还是带孩子参加活动,都会点上一些咖啡饮品。”11月16日,郑州市民程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气渐寒,不适合户外活动,在此能喝上地道的咖啡,还能让孩子看他喜欢的书,一举两得。
走进中原图书大厦回声馆,舒适的沙发座椅、错落有致的阅读灯、绿植点缀的大厅角落以及由现磨咖啡带来的、弥漫在空气中的咖啡香气,构成了温暖、治愈又富有格调的阅读空间。“在这里,书籍不再是孤立的文化品类,而是与咖啡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美感的生活场景,吸引读者驻足、享受,开启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中原图书大厦营销部主任李玉茹说。
李月月从事演艺工作,她是回声馆的常客:“遇上一杯好咖啡是一种缘分,如果在书店来一杯高品质的咖啡,会让阅读变得柔软。和朋友在这里,两杯咖啡,几本书,一个悠闲的、诗意的下午就这样过去了。”
李玉茹介绍,有些人以为书店的咖啡品质不如知名咖啡品牌,但中原图书大厦回声馆里的咖啡是选择专业咖啡供应商打造的自有品牌,有独特味道和品质。
与中原图书大厦回声馆一样,郑州购书中心建业凯旋店以“知式空间”“知式艺术馆”等形式,营造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美好氛围,在高楼林立中为“身在井隅、心藏明月”的读者打造一片“白月光”。“下班没事时,我就会来这里看看书,喝喝咖啡,这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附近上班的小李说。
如今,在咖啡爱好者与阅读爱好者高度重合下,实体书店文化空间和社交空间的价值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书店拥有了自己的咖啡空间,在书店里喝咖啡已司空见惯,这也反映了城市生活的品质升级,在书卷气中融合烟火气,兼具社交与文化属性的咖啡消费新体验,融入了阅读新场景。”李玉茹说。
双向赋能 小咖啡也有文化味
目前,“书店+咖啡”的经营模式,延伸了书店的文化空间。有业内人士指出,书店里的咖啡空间,不仅是市民书房的替代品,还具有客厅的格调和图书馆的氛围,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文化空间。那么,书店该如何把阅读推广和咖啡文化更好地融合,从而使更多读者感受到城市的人文温度?
“中原图书大厦回声馆打造了自己的咖啡空间——‘讀處’咖啡,是集阅读、咖啡、简餐、文创、生活与会员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空间。”李玉茹说,“讀處”——并非意味着孤寂,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丰盈的精神状态,旨在为每一个愿意“栖息”于书店中的都市人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独处时光”。
中原图书大厦“书店+咖啡”的实践探索,是河南省新华书店用一杯咖啡玩出文化新花样的缩影。记者了解,河南省新华书店与国际咖啡品牌合作,打造自有品牌“新华书店的咖啡”,让咖啡文化与阅读空间彼此赋能,形成新型文化业态,为年轻人打造一个聚集交流、放松心情的新天地。
“通过阅读推广和咖啡经营空间的融合,书店咖啡经营业绩逐渐上升,也反哺相关图书的销量,使得我们更加注重提升咖啡的文化品位。”河南省新华书店的咖啡品牌主理人姬景元说。
让咖啡文化融入书店中,不仅仅是辟出一个空间售卖咖啡,而是打造一个咖香与书香并存的新型文化空间。新华书店的咖啡自带文化基因,它的杯子设计灵感来源于图书《咖啡人生》,杯套上还有“中华文脉”系列图书的标签。“这款杯子上面的标签是图书《逍遥人间——走进庄子的世界》的封面缩影,让读者在品尝醇香咖啡时,也能看到书店正在主推的书籍,这样的巧思也让小小的咖啡带有浓浓的文化味。”李玉茹说。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新华书店也在“书店+咖啡”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打造的“知式”咖啡品牌,年销量3万余杯,共推出16款特色咖啡饮品,运营网络已颇具规模,共拥有13家门店,其中包括7家标准门店、3家加盟店及3家校园店,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品牌影响力。“我们注重于研发主题化咖啡产品,基于畅销书或经典文学设计季节性特饮,如‘苏东坡的下午茶’或‘李清照的酒咖’等,旨在让图书和咖啡更好地融合。”郑州市新华书店市场发展部经理李中辉介绍。
由此可见,以咖啡为窗口,书店链接了不同的人群,也串起了阅读、休闲、社交、办公等模式,书店不仅仅是“卖书之地”,而是融入生活的多元文化空间。
以咖啡为媒 持续打造城市“第三空间”
书店的一杯咖啡,深化了读者对咖啡文化的认识,读者也以咖啡为“窗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品牌咖啡与品牌书店结合愈发紧密,双重赋能城市公共空间。
有关“书店+咖啡”的模式,深耕书店经营领域数年、兆熹书店主理人闫娟有自己的判断:“实体书店的‘咖啡馆化’是大势所趋,一杯咖啡让读者的社交意愿变强,成为促进人与人情感互动的催化剂。比如兆熹书店还会举办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活动来吸引读者,把书店当作文化空间来打造,增加读者的停留时间,从而带来消费。”
据了解,兆熹书店2023年被评为全国年度最美书店,其梦想就是成为市民的文化会客厅,成为读者的“大书房”。“现在兆熹书店一年举办活动超过600场,单场活动最多时可达上百人,我希望读者在书店能够得到身心休憩,获得自己独处或者与朋友相处的时光。”闫娟说。
在李玉茹看来,在书店打造咖啡文化空间,要凸显情感和文化的符号。在重塑书店价值空间的同时,不能偏废咖啡和书店任何一方,要走出个性化发展路线,让咖啡文化和阅读水乳交融,让书店成为城市“第三空间”。
所谓“第三空间”,是美国学者雷·欧登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相对于“第一空间”家庭居住空间和“第二空间”办公空间而言。通俗意义上,书店与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公共空间均为“第三空间”。
近年来,读者对于好书店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希望好的书店能够承担“第三空间”的职能。那么,书店如何以咖啡为“窗口”打造城市“第三空间”?
“作为书店,首先,要成为社区的文化空间,服务好周边群众。其次,要让读者互动起来,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链接,才能源源不断地有新的读者加入。最后,要服务好读者,满足不同读者不同的需求,提高读者的‘忠诚度’。”闫娟建议。
河南省新华书店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河南省新华书店计划在更多门店推广并定制化咖啡服务,进一步构建“图书+咖啡+文创+文化活动”的立体化、平台化运营生态,致力于为读者打造更多元、更优质的文化生活目的地。(河南日报记者 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