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李玉麟、通讯员孙慧)11月17日,武汉东湖之畔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以下简称“水生所”),学术氛围与敬意交织。“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曹文宣院士从事科研工作7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此举行,100余名院士专家、政府代表、科研同仁及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忆科研岁月,共话长江生态保护。
合影。
曹文宣先生今年91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鱼类生物学家。九上青藏高原,他用“裂腹鱼”的演化,创新性地论证了“世界屋脊”的隆起;一生潜心研究,他让“武昌鱼”从野生鱼种跃上千万家庭的餐桌;他从2006年起持续呼吁长江实行长期禁渔,成为推动“十年禁渔”的“第一人”,让这项工程成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历史性工程。
在报告会致辞环节,水生所所长缪炜表示,曹文宣院士“国之大者”的爱国情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求实态度,是水生所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呼吁科研工作者传承奋斗精神、续写百年薪火、投身育人使命,为生态保护事业不懈前行。
会上,王剑伟研究员深情回顾了曹文宣院士的科研足迹。1955年11月17日,刚从四川大学生物系毕业的曹文宣踏入水生所,从此与长江水生生物结下70年不解之缘。从澜沧江科考的惊心动魄,到推动长江禁渔的历史决策,他用青丝熬成白发,书写了科学报国的传奇。
“脚踏实地,勇于探索!”曹文宣院士在分享科研心得时,向青年科研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他勉励后辈持续为长江水生态永续发展贡献智慧,与会代表纷纷追忆共事点滴,在读博士生代表向他敬赠鲜花,现场暖意融融。
曹文宣院士讲话
学术报告环节亮点纷呈,何舜平、危起伟等5位专家围绕青藏高原鱼类演化、中华鲟保护、十年禁渔效果评估等前沿热点作主题报告,引发热烈讨论。
这场兼具致敬意义与学术价值的盛会,既回望了长江生态保护的奋斗历程,更凝聚了未来发展的智慧力量。
70载深耕不辍,70年初心如磐。曹文宣院士用一生坚守诠释了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不仅是对他科研生涯的崇高致敬,更将推动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迈向新征程。
参加本次报告会有桂建芳院士,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二级巡视员蒋祖平,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姜卫东,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李海波,分党组副书记曾静,水生所所长缪炜,党委书记、副所长解绶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梁琼,副所长徐军,以及曹文宣院士的学生代表等10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