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沈早慧
通讯员 赵雅佳
“我是一个种棉花的。”
11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在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科技创新专项)颁奖仪式暨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分享会上风趣开场,与青年朋友分享自己的科研故事。
张献龙的家乡在河南,棉花丰收时,如云似雪的白让他记忆深刻。但他也渐渐了解到,棉花在生产中遭遇病虫害非常多,产量低、投入大,年度间产量不稳定,影响棉农收入。怀揣着“让棉花高产”的心愿,他报考华中农业大学并如愿以偿,读研时师从著名棉花专家孙济中教授,专心研究棉花。
博士毕业后,导师让张献龙去基层锻炼一年。当地棉农和技术员听说来了个“棉花博士”,都围了过来,眼神里充满期待。白天,他和老棉农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就把白天看到的情况与书上的理论一一对照。他慢慢发现,棉农的很多土办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当然,他也把自己掌握的科技向棉农传授。
那年秋天,张献龙负责的棉田大丰收,成了全县的样板。一位老棉农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张老师,你种的棉花,真好!”从那时起,他就坚信,农业科学家的责任就是把论文变成技术,变成农民脸上温暖的笑容。
棉花并非起源于中国,因此我国的棉花资源很有限,要借助远缘杂交创新育种资源。张献龙告诉青年朋友们,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生物技术传入中国,大家使用美国引进的技术做研究严重“水土不服”,细胞再生效率极低。这让他深刻意识到,“跟在别人后面永远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个梦想就这样刻在了张献龙心里:中国必须研发自己的高效棉花细胞工程技术,才能解决生物技术育种问题。他和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像寻宝一样对300多个棉花品种进行地毯式筛选,先后审定了棉花新品种28个,其中国家审定的品种有8个。他们创建的高效高通量棉花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被国内外很多单位采用,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国内外90%的棉花科研人员都在使用。
“一转眼,我种棉花已经30多年了。”张献龙说,现在,他的学生们也像一颗颗种子撒向四方,在各自的岗位上开花结果。
张献龙培养的80多名博士中,有90%奋战在科教一线,成为中国棉花事业的中流砥柱。“看到他们取得成就,比我个人获得任何荣誉都更高兴,这就是传承的快乐。”他说,希望青年朋友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江大河,担负起国家原始科技创新的责任和使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深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