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包世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南政法机关牢固树立法治为民理念,认真践行爱民承诺事项,以多元化、专业化、优质化公共服务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担当,提供了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样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从理论逻辑看,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汲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精髓,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明确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本质上要求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从历史逻辑看,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理念,将“民本”智慧升华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从实践逻辑看,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确保法治建设始终以回应人民需求为导向,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持续不断地为民服务实践中。近年来,河南政法机关通过多元化升级便民服务、专业化开展司法服务、优质化拓展法律援助等举措,不断擦亮为民服务底色。比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服务下沉,让群众在“零门槛”“就近办、一次办”“一网通办”等多元化集成式便民服务中,感受到公安为民的效能;大力推广使用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出台《河南省法律援助条例》等法规制度,高标准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实施,以“精准指派+全程护航”“点援制”等模式,让法律援助释放更多托底性温暖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新时代新征程,要以高质量法治服务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河南政法机关需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更高站位深化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和内涵;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安居乐业的新追求新期待,科学研判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准提升服务质量的方向;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法律援助,以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服务有效回应群众不同需求;积极拓展群众司法参与和监督,切实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本报记者 王绿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