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谌柑岑 李敏)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李敏开展了一场“农味”特色鲜明的“田野大思政课”。在课上,邀请“三农”带头人“共上一堂思政课”,讲述产业致富的奋斗故事;在课外,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通过实地调研让理论落地生根,有效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11月18日上午,“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北省南漳县寨子米合作社理事长赵青作为嘉宾,通过腾讯会议连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讲述了12年来扎根农村把“一粒米做成大产业”的故事。从首次创业遭遇“种粮致富不可能”的质疑,到二次创业面对4年接连亏损和家庭危机等多重考验,赵青没有轻言放弃。她不断学习、紧跟政策,依托经营理念创新和农业科技赋能,在农业这个“内卷”赛道闯出了一片天,带动1000多户农民就业创业,户均增收超万元。当有学生好奇她如何精准把握创业方向时,赵青坦言:“大家都是学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定要关注,农业企业跟着国家扶持方向走,心里就有了底。”
南漳县寨子米合作社赵青分享创业经历
课后,食工专业的陈爽同学感慨道:“传统思政课的案例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输入,‘三农’模范的亲自讲述和课上的互动交流,让‘乡村振兴’从课本和屏幕中的概念变成了可触摸的事实、可感知的温度,这种双向互动的沉浸式学习,增强了案例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同学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11月21日上午,李敏带领学生走进江夏区乌龙泉街道新农村村,进行了一场“行走的思政课”。在村党支部书记王辉的带领下,师生先后走访农旅融合项目“李白文化园”和“知辛教育营地”项目工地,直观感受“片区联合+资产盘活”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谈起新农村村从典型的“空心村”涅槃为武汉“十大和美乡村”的经历,王书记脸上满是自豪。以前村集体年收入才三、四万,想为村里做点事寸步难行。后来村“两委”积极争取乡贤企业家返乡投资,挖掘李白文化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逐渐改变了村居环境和交通条件。同时,街道牵头组建五村联盟、成立“强村公司”为村集体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项目承包和盘活老旧资产,村集体收入增至30多万元。村里不仅新修了抗旱沟渠,也解决了部分农户的道路入户问题,为民办实事一件件落到了实处。
新农村村王书记讲述村庄发展变化
随后,同学们分组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以当地村民、民宿老板、游客为访谈对象,通过了解村容村貌、经济收入、生活满意度等内容,真实感知村庄发展变化。一位刚忙完餐厅接待的村民热情介绍到:“以前大家都往外跑,村里冷冷清清,现在不一样了!”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原本的闲置荒地已经改造为草坪,沥青道路宽阔整洁,亭台假山增添了休闲意趣。“后面村里还要栽种果树,一步步扩大规模,现在还有草莓、农家菜采摘活动,人气越来越旺了”。
当地村民向同学们讲述村庄变化
园区内,几位刚体验完特色项目的游客正驻足休息。谈及旅行体验,他们赞不绝口:“这里环境很美,空气清新、住宿舒服,吃的也地道,豆丝、腐乳、腊八豆这些当地特色美食,我们都想多买些带回去。”
学生访谈游客
下午,师生继续走访获评“湖北省农业示范点”的小朱湾。相较于新农村村,该村更侧重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主打特色民宿、文创体验。在小朱湾村民广场,李敏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为主题,现场讲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意义。李敏总结道,赵青带动村民致富的故事是产业振兴的典型范例,小朱湾的“民宿+文创”模式是文旅融合的新路径,而新农村村发动乡贤力量、撬动文化赋能,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印证,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实的个性探索与真实写照。
李敏现场讲述乡村振兴战略
活动结束后,食工专业的郑宇杰同学激动不已,“‘嘉宾分享+实地研学’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在见、闻、问、悟中,将课本中宏大的理论与民宿里的烟火气、村民脸上的笑容和游客的赞誉连接起来,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种跨越“云端”与“田野”的思政课实践,既保留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又通过真实互动与实景体验增强了感染力,让乡村振兴理论真正“活”了起来。
后续,李敏将继续以“田野”为载体,用好乡土文化的“大资源”,讲好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火热的生活、亲身的实践中深切感悟“大道理”,不断强化新时代农林高校学子“知农爱农、强农爱农”的使命担当,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下一篇:当阳博物馆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