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童辉 孙国严)11月22日,在老河口市委社会工作部获悉,近年来,该市立足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创新探索“微更新”模式,通过盘活城市“边角料”空间,将36处闲置空地、老旧杂院转化为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的口袋公园,以“问需于民、文化赋能、多元共治”的治理路径,破解老城区治理难题,织就“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生活网,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问需于民: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单”
老河口市在口袋公园建设中坚持“群众说了算”,将民意贯穿改造全过程。学府路35号院曾是私搭乱建、菜园侵占的“痛点区域”,相关部门摒弃“一刀切”模式,通过12场居民座谈会、47次入户走访,精准对接需求。最终,拆除12处违建,打造“口袋公园+生态停车场”复合空间,增设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和30个生态停车位。居民李玉华感慨:“从前绕道走,如今天天来,老人锻炼、孩子玩耍,邻里交流都多了!”
龙虎沟杉木林口袋公园的改造同样始于民意。针对临时花鸟市场乱停乱放、违建聚集问题,社区干部通过“多轮座谈+入户调解”,化解4户居民对拆迁赔偿的分歧,并采纳“增设停车场”建议,规划30个车位。如今,这里既是市民赏花跳舞的休闲地,也是缓解周边停车压力的“便民站”。市民朱桂玲说:“社区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
创新治理:“巧思”破解老城“硬骨头”
面对老城区空间逼仄、功能重叠的难题,老河口市以创新理念探索“分时共享”“生态修复”等新路径。两仪街因学校密集长期拥堵,该市将道路中段边角地改造为口袋公园,上下学期间作为家长候学区,其余时段向居民开放,成为健身、下棋的“街角客厅”。居民余玉芝点赞:“接送孩子不堵了,平时还能散步,这样的治理既实用又贴心。”
杨寨口袋公园的蜕变则体现了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的统筹。这片曾堆满建筑垃圾的荒地,通过系统性环境治理与景观重塑,打造出四季有景的生态群落,吸引鸟类栖息,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节点;同时配置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区和生态停车位。居民王建民感叹:“以前捂鼻绕道,现在推窗见绿,这样的生态治理提升了生活品质。”
成效彰显:“微改造”撬动“大民生”
截至目前,老河口市通过口袋公园建设新增绿地26.15万平方米,36处“小而精”的绿色空间覆盖全城,形成“15分钟生活圈”。这些公园不仅承载休闲功能,更以“适老适儿、便民利民”的设计,成为居民社交、健身、亲子互动的重要场所。数据显示,改造后周边居民满意度达98%,邻里纠纷率下降40%,真正实现了“小空间”服务“大民生”。
从杂院到公园、从乱象到美景、从拥堵到畅行,老河口市的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细节里,“效能”体现在民生中。通过“微更新”激活城市空间,以“共治”凝聚治理合力,这座城市正用点滴改变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上一篇:当阳博物馆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