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罗官章(左)在大棚查看作物长势。(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陈义超 何凡 匡柏学
11月21日清晨,海拔1500米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牛庄村。天麻地里,村民正给菌种除草;电商仓库外,快递车装满刚采摘的天麻;村委会里,干部们讨论新的产业规划。“牛庄的‘牛’日子,全是罗老刻在我们心里的念想。”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春艳的话,让三个不同身份的牛庄人,打开了回忆的话匣子。
“他把致富的种子撒进我们的穷日子里”
59岁的肖闯蹲在天麻地里,指尖抚过胖乎乎的天麻块茎,眼眶突然红了。“20年前,我家穷得叮当响,是罗老把致富的种子撒进了我们的穷日子里。”
2005年,肖闯种植烟叶和苞谷,一年到头全家收入不足一万元。“有次跟村干部发牢骚,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罗官章听说后找到他。“想靠农业致富,一定要别出心裁,要不试试种天麻?”
说干就干,罗官章除了免费传授天麻种植技术,还送给肖闯30斤天麻种子,价值2000多元。肖闯靠着罗官章的“天使投资”,开始种植天麻。
第二年,天麻迎来丰收,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客源从哪里找?70多岁的老人,陪着肖闯坐大巴去贵州跑市场。“住最便宜的招待所,简单吃点面条。他跟批发商说,‘我是研究天麻技术的,这些货的质量都很好’。”那趟出门,罗官章风餐露宿,帮他签下了第一笔单子。
后来,罗官章又提醒他:“要搞电商,让全国人都知道牛庄的好东西。”在他的鼓励下,肖闯通过电商把天麻卖到了各地。“现在我从事天麻菌种的培育,一年利润5万元以上。”
“没有他,就没有这200多户跟着我挣钱的乡亲”
站在电商仓库前,38岁的天麻种植户吴晓峰望着来来往往的货车,声音哽咽。“没有罗老,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这200多户跟着我挣钱的乡亲。”
“2006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学费让我感到有些绝望。”那时候的他家徒四壁,根本无力支付学费。罗官章得知后敲响了他家的门。“费用的事,我来想办法。”那段时间,罗官章联系上一位热心教育的企业家,解决了吴晓峰第一年的学费。罗官章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以后要用大学所学知识为家乡造福。”
2010年,吴晓峰大学毕业后,想起罗老的嘱托,毅然回到了家乡。罗官章非常高兴,带着他考察山地,分析市场,最终建议他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天麻。
最初,吴晓峰只试种了两亩天麻。从准备菌材、接种蜜环菌,到摆放天麻种子及日常田间管理,罗官章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基地,戴着老花镜仔细查看天麻的生长状况。历经两年悉心培育,到2014年,这两亩天麻长势喜人,最终收获了20万元的产值。
接下来的十年时间,吴晓峰趁势而上,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并将所有掌握的种植技术悉数投入实践。2024年,天麻种植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到了2025年,他尝试采用筐栽种植法,筐内的温度检测由仪器完成。
每一次培育新菌种,他总是第一个邀请罗官章来到田间查看。罗老总是兴致勃勃地来,连连赞叹:“社会进步了,科技种田真的来了,我打心眼里高兴啊!”
“他说过的话,是我们的致富经”
牛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舒中尉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罗老留给我们的学习笔记,他说过的话成为我们的致富经。”
舒中尉翻着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产业特色、种植管理精细化,还有各种批注:“要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理念不能被束缚。”
罗官章生前爱读报,舒中尉说:“他每天都会抽时间学习政策,特别是报纸上的农业版块,发现新鲜的技术名词都会记下来。”每次村干部去罗官章家走访慰问,他总会拉着村干部把经验一股脑倒出,村干部一一记录。
“2023年,我们试种草莓育苗,遭遇罕见高温,幼苗快枯死了,大家都慌了。”关键时刻,舒中尉想起罗老的笔记。“上面写着高山育苗,降温要靠夜间通风+地下水浇灌’。我们照着做,村两委班子轮流守在大棚,每晚凌晨浇水,终于保住了20万株草莓苗,增收30余万元。”
如今的牛庄乡,正如罗官章所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万亩,其中,全乡天麻种植达1200亩,年产值超3亿元;26家民宿全年入住率100%,暑期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农民人均存款从30年前不足千元,增长到4万多元。
“罗老没留下多少钱,但他留下的精神比金子还珍贵。”舒中尉指着墙上的产业规划图,“我们计划建康养度假村,还要扩大草莓育苗基地,沿着他铺的路,让牛庄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