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沙漠,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唐朝诗人王维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描绘的并非是飘动的厨烟,而是可怕的小型龙卷风,蔓延在边关黄沙满天、植被稀疏的景象。说到沙漠,人们也会联想到香港电影《新龙门客栈》中的画面,以及周淮安对金镶玉说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我不像你有勇气面对这片沙漠。”这一切都在讲述沙漠环境的严酷,有人因此望而却步,有人则避之不及。
在这片沙漠荒原中,有一位被誉为“治沙女王”的殷玉珍。她从年轻时起就生活在沙漠中,她的生活或许不那么诗意,也缺少了许多浪漫,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她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她的人生故事与她对治理沙漠的努力紧密相连。在1985年,20岁的殷玉珍嫁到了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然而,这片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毛乌素沙漠,漫天黄沙,方圆十里几乎只有殷玉珍的丈夫一家。这里人烟稀少,甚至好几十天才会有人路过。原本应该是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殷玉珍的命运却不公平。在沙漠中,她把路人的脚印捺在盆里,仿佛看到了亲人一般。虽然曾有过离去的念头,但最终在丈夫和公婆的挽留下,她选择了顺应命运。她在沙漠中管理家庭井井有条,展现了坚强的毅力。一天,她在井边发现了绿色的杨树,这让她灵感涌现:既然这里可以生长树苗,那么这个地方也能进行植树。于是,她决心向沙漠发起挑战,开始了长时间的植树之旅。
然而,植树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治沙之初,殷玉珍充满干劲,但在沙漠中植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从哪里获得树苗?殷玉珍和丈夫家里本就贫困,生活十分艰难。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1986年春天,她和丈夫用牲畜和打工挣来的钱,共换了600棵树苗。他们将树苗种在离家不远的沙梁上,精心照料,每天坚持浇水。尽管最终只有10棵树苗存活下来,但这是一个奇迹。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殷玉珍和丈夫看到了继续植树的希望。为了获取更多的树苗,他们到外地打工,报酬仅是树苗。他们辛辛苦苦地将树苗背到沙漠,种类有杨柳、沙柳、杨柴、紫穗槐......总计30多年,超过60万株。得知樟子松可以存活上百年甚至千年,他们调整了树种结构。沙漠土壤都是沙子,于是他们用沙蒿固定沙流,在沙蒿带中间种植沙柳、杨柴、紫穗槐等灌木。然而,种树需要水,而这片土地却极为困难。于是,他们开始挖水渠。水渠修建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因风沙而消失。于是,建设沙障成为当务之急。殷玉珍带领家人用葵花杆修筑风墙,再挖水渠,他们努力不懈,手指磨破了,腰也变得弯了,却毫无怨言。经过努力,数千米的水渠初见规模,治理沙漠的过程取得显著成效。
32年过去了,殷玉珍和她的团队成功地将7万多亩沙漠变成了绿洲。他们修建了通往村庄的道路,打通了原本封闭的村庄,使其与外界相连。如今,治沙技术不再像从前那么落后,但更重要的是,在殷玉珍和她丈夫的带领下,乌审旗涌现出了一批治沙造林的先锋,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殷玉珍的事迹感动了世界,她也成为了环保事业的楷模。面对关注和荣誉,她没有自得其乐,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治沙工作。在她的带领下,鄂尔多斯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致力于在沙漠中发展可循环的绿色经济。她表示,过去是为了生存,现在是为了发展。她认为,一个人的富裕不算富裕,真正的富裕是更多的人一同富起来。如今,漫天的黄沙变成了漫山遍野的绿色。各种鸟类和小动物纷纷来到这片绿洲,狐狸、团子、猫头鹰、白鹤等在殷玉珍的森林中翩翩起舞。在殷玉珍的带领下,鄂尔多斯的沙漠化治理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就业。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怀揣一个绿色的梦想。我们国家曾因不合理的发展而导致环境严重受损,但随着对环境保护重视的提升,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正是有像殷玉珍这样在治沙工作上坚持不懈的英雄,才使外界对我们的认知更为正面。每个女孩都曾有过少女的梦想和青春的希望,而有人却把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绿色事业。对于国家难以完成的任务,殷玉珍一心一意地为之努力了30多年。正如美国人赛·考斯基在鄂尔多斯的石碑上写的:“治沙英雄、植树楷模。你和你的丈夫的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所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榜样。我永远忘不了你们。”让我们向这些楷模们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