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四川眉山“偷甘蔗”火了,许多游客即使过了晚上12点,也要到甘蔗地里打卡。
所谓“偷甘蔗”只是游戏,其实收费9.9元一根,味道也不比超市里更甜,游客究竟图什么?答案很简单:快乐。约上三五好友,“偷”得一两根甘蔗,还要机警躲避“看守”,仿佛回到“胡作非为”的童年。这种通过小小“越轨”寻求的乐趣,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早有描摹:一群孩童瞧完社戏后,趁夜“偷”摘一大捧罗汉豆,豆子本身寻常,但那份紧张、兴奋和同伴情谊,却让作者感叹:“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捧豆子、一根甘蔗,简单的田间游戏,有时比精心打造的景点更有吸引力。“偷甘蔗”“挖土豆”“捡秋”等体验的走红,共性在于以最原始、本真的方式,提供了都市生活中稀缺的鲜活感,让人们暂时抛开成人世界的规则,做一回孩童。
“偷甘蔗”的火爆,可以为农文旅发展带来一些启发。农耕文化有其生动之处,泥土味也能打动人心。当游客手持甘蔗,在田埂间奔跑躲藏时,游客收获到情怀与满足,农民得到增收渠道。这个法子可谓一个“金点子”,给了游客上台“当主角”“唱一出”的机会,当游客放手做些事、付出些劳动时,便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层的联结。
202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做实“融”字文章。以农事促旅游,以旅游促产业,形成良好发展格局。例如,甘肃省高台县南华镇的“认养葡萄树送鸡”模式,创造了双重消费体验,有效促进增收;“偷甘蔗”项目当地文旅局,也借势推出景区优惠、住宿折扣。从“偷甘蔗”这类核心体验出发,衍生出“吃、住、行、购、娱”更丰富的产业链条,“情绪价值”就可转化为“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