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乘无人驾驶车过江通勤成为市民日常,人形机器人“苦练”叠衣技巧准备入职,AI大模型将激光焊接效率提升50%……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重塑着荆楚大地上的跃动肌理。
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计划。
今年1月至9月,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1100亿元,预计全年突破1500亿元,近五年保持年均40%的高速增长。
当前,湖北正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高速移动互联+先进存储”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打造武汉“世界存储之都”“世界工业软件之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一座领跑中部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加速崛起,成为激活千行百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首批106个典型应用场景发布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位于光谷的烽火通信数字工厂生产热火朝天,却少见人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11月24日,走进烽火通信智能工厂,5G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透明车间”里,AI系统实时调度生产任务,效率提升27%,产品直通率高达98%。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湖北“AI+工业制造”的真实场景。作为全国少有的“工业全能选手”,湖北41个工业大类齐全,为AI提供了最丰富的试验场。
今年10月,全省已发布首批106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涵盖医疗、交通、工业制造、具身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成果。AI在此也不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成为工厂、诊疗室、城市街角的真实生产力。
在华工科技,搭载“紫东太初”大模型的激光焊接系统,实现了高精度工艺优化,效率提升50%。在精测电子,工业质检大模型识别准确率高达99.95%,成为产线上的“永不疲倦的质检员”。
在医疗领域,AI同样大放异彩。兰丁智能的宫颈癌AI云诊断平台,10秒扫描、2秒诊断,将医生检测效率提升100倍,检验成本降至原来的1%。这一“湖北智造”已走向全球10多个国家,成为守护女性健康的“世界医生”。
而在武汉经开区,打一辆“无人车”已成为市民日常。这里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自动驾驶应用领跑全国。去年,武汉立法为自动驾驶护航,推动智能网联从“示范”走向市场。
具身智能赛道同样火热。劳动者、荆楚等20款“楚才”机器人提速走向产业一线的同时,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开始打造全球首个以世界模型为中心的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数据工厂。未来3年,这座数据工厂预计将服务上百家产业链企业,支持数十个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算力、算法、数据“强强联合”
数字产业底座持续加厚
武汉超擎数智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工程师正在测试服务器产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迅猛发展,并非单点突破,而是依靠算力、算法、数据“三要素”构建的强大生态体系共同驱动的结果。
坚实的算力底座,是AI产业爆发的“动力源”。随着武汉超算中心二期、中国移动武汉智算中心等重点项目投用,湖北总算力规模已突破15000P,稳居中部第一,并加速构建“武汉-宜昌-襄十”三大算力圈。去年上线的湖北省算力互联互通平台,实现“上接国家、下联市州”,让企业可弹性租赁算力,成本降低超40%。
核心算法持续突破,为产业外挂“智慧大脑”。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紫东太初”4.0版本,在多模态推理领域实现跨越,部分能力超越GPT-5;精测电子工业质检大模型准确率高达99.95%,堪比工业界的“火眼金睛”;传神语联“任度”大模型则以极高的性价比,引领创新应用。
活跃的数据要素市场,让数据“活水”滋养产业创新。中部数据流通服务中心上线仅一年,已入驻数商超千家,交易金额突破3.8亿元。湖北还在探索建设数据交易所,打造国家数据要素市场的中部枢纽,为工业、医疗、交通等领域铺就“数据高速公路”。
精准的政策与服务,则为生态成长提供了“阳光雨露”。湖北先后出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覆盖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支撑的全链条政策体系。
武汉基金联合长江证券、东湖高新区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长江产业集团筹建20亿元的长江人工智能基金……“真金白银”纷纷投向人工智能硬核赛道。
近三成企业创始人35岁以下
年轻人与年轻事业双向奔赴
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员工合影。
眼下,一大批“95后”“00后”正成为人工智能产业浪潮中的主角,“让年轻人做年轻的事”成为湖北最富远见的投资。
在光谷关山大道,模态跃迁科技的“00后”CEO邴龙志,忙着与团队讨论新一代AI一体机的设计。这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5岁,硕博士占比超85%,却已拿下多家海外订单。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有意思!”公司联合创始人常元和说,他们在自主研发国产AI一体机的过程中,毅然选择国产GPU、CPU,搭载国产操作系统、基础模型,以及自研智能体框架,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
像这样的年轻团队,在湖北正如春笋般涌现。数命科技创始人罗弼文,公司近千个“数字员工”已在全国30多家博物馆上岗;慧观生物联合创始人赵方,其类脑式AI图像算法获评“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朗毅机器人创始人杨鸿城是在读博士,他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导航避障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据统计,武汉人工智能认定企业中,近三成企业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年龄在35岁以下。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湖北?
一部分答案藏在高校里。湖北吸纳21位人工智能领域院士,设立34所人工智能学院,每年可聚焦人工智能芯片、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专业人才超5000人。
城市也以最大的诚意拥抱他们。在产业要素最为富集的光谷,“人工智能+”办公室今年火热成立,8名工作人员人均“90后”,最年轻的28岁。“我们要能听懂年轻人讲什么,清楚他们缺什么。”办公室工作人员胡开伟说。
根据规划,到2027年,湖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向3500亿元迈进。技术革命、产业迭代、青春力量交织闪耀之下,AI重塑新湖北,已成为波澜壮阔的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