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运海 赵若郡
在基层采访时,看到许多可喜的变化。比如,许多社区干部或走访居民,挨家挨户询问居民需求;或开发线上小程序,方便居民及时反映急难愁盼。基层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亟须在“温度”“精度”和“韧度”三个维度上同步发力,让治理更有情怀、更精准高效、更具韧性。
增温度,就是要厚植为民情怀,变“管理”为“服务”。安阳市文峰区西大街街道大寺前社区推行“窗帘行动”,志愿者每日观察独居老人家的窗帘是否拉开,若有异常立即上门探望。这一小小举动,折射的正是基层治理的温度。增温度,要求基层干部常怀敬畏之心,尊重群众主体地位,走进基层、走进居民家庭,倾听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从“你听我的”转向“我为你服务”,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自己的履职清单,让政策执行既保持力度又不失温度。正如一些基层干部所说,干部叩开的不只是居民的门扉,更是老百姓的心扉。
提精度,就是要精准识别需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随着社会结构分化、利益诉求多元,粗放式治理已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今年6月,焦作市全面推行群众需求清单、资源共享清单、项目服务清单“三项清单”工作法,将群众诉求、辖区资源与服务项目一一对应,将群众的“心事”变为政府的“实事”,实现基层治理精准蝶变。这种围绕居民需求的精准治理模式值得借鉴。提精度,需要基层工作者练就“铁脚板”,少坐办公室,多接触群众,懂民心、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索“党建+网格+大数据”的特色路径,构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反馈的完整链条,实现从“我觉得你需要什么”到“你实际需要什么”的转变。
强韧度,就是要增强应对能力,变“脆弱”为“强韧”。基层作为应对各类危机的第一道防线,能否在感知、监测和防控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更加敏感、高效;能否在发生外部冲击时,做到快速分散风险,迅速恢复和稳定,这些都与韧性水平密不可分。强韧度,要求基层组织既要有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也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和能力;既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构建平战结合、刚柔并济的治理体系,探索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路径,最大限度促进社会矛盾不发生、不积累、不激化,最大限度地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增温度、提精度、强韧度,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温度,精度会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控制;没有精度,温度可能沦为空洞的口号;没有韧度,温度和精度则可能在冲击面前不堪一击。实现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既需要把握火候,体现人文关怀的温度,也需要精切细割,展现精准施策的功力,更需要耐得住翻炒,具备应对挑战的韧性。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精度、更强韧度,不仅是一种治理艺术,更是一种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只有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时刻挂在心上,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建设起更安全、更文明、更和谐的社会,持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