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郑州龙子湖的河南省科学院。 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聂冬晗 摄

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机器人亮相第十八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开幕式现场。 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王铮 摄

位于洛阳市伊滨区的龙门实验室。 倪睿 摄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尹江勇
世界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启明号”和全球首台原位连续大尺寸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荣耀下线;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高端医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海上风电等主轴轴承的进口替代;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实现11种关键电子材料的产业化,有力支持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可控发展……
今年下半年,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中落地,成为河南“十四五”科技创新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河南以“钻”劲破局,以创新制胜,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效能逐步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创新答卷。
顶层谋局:为架起创新“四梁八柱”锚定航向
“十四五”之初,河南便清醒认识到,科技创新不能“零敲碎打”,必须靠顶层设计画好“施工图”。以超前谋划,让河南在国家创新布局中抢占先机。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省委、省政府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的省委科技委员会,先后召开12次专题会议破解战略性难题,构建起“1+2+4+N”目标任务体系,出台《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以立法形式夯实创新制度根基。
重组和新建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22家,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建河南试验基地,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工程落地郑州,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基础设施窗口指导……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河南大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十四五”期间,全省布局建设27家省实验室和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61家省级研发中试基地、建设19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载体集群。
“过去,我们申报项目主要是关注通知,有不懂的地方只能找人问。现在有了科技服务综合体,科技管理部门会为我们开展全方位指导!”中科(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王欣刚兴奋地说。为了破解创新主体需求与创新资源配置不对称的问题,2023年科技服务综合体工作在全省全面“铺网”推行,截至目前,共征集省市县三级创新要素需求6.07万项,办结6.03万项,办结率99.3%,形成了需求“常态化”汇聚、供需“精准化”对接、资源“一体化”配置、服务“体系化”布局的创新服务机制。
以制度创新为创新活力松绑赋能,我省通过持续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已累计赋权成果3130项,落地转化赋权成果1390项,转化金额6.12亿元。其中,郑州大学2021年5月前转化合同仅67项,合同总额2768万元;自2021年5月入选全省赋权改革试点单位至今,合同数激增至225项,总金额达3.92亿元,跃升曲线印证着制度创新释放的澎湃动能。
攻坚突围:企业出题协同解题锻造产业硬核
“产业需要什么就攻关什么,企业哪里卡壳就突破哪里。”我省积极探索“揭榜挂帅”“PI制”“赛马制”,构建“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机制,让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始终瞄准市场痛点。
今年年初,作为全省新材料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河南龙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面对行业痛点公开“发榜”,发布了一批技术难题需求。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迅速“揭榜”,其科研团队创造性地开发了基于微波一步法的多孔炭材料制备工艺,不仅能满足节能降碳需求,还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让产品兼具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圆满解决了难题。
这样的攻坚故事在河南俯拾即是。为了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我省还通过选聘“科技副总”,首次在省级层面系统性打通了高校院所与企业的“身份隔离墙”,把企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派到企业去,把创新链建在产业链上、把人才链嵌入产业链中。
郑州大学刘文涛教授创新循环技术,引领银金达集团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年新增产值超5000万元;安阳工学院冯国超博士攻克轻量化制造难题,助河南凤宝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成本直降20%……我省首批626名“科技副总”,正在与企业共同书写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智变”故事,第二批1500余名“科技副总”也将于近期选派到位。
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河南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十四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332家增至1.3万余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8314家增至2.9万余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
聚智筑巢:人才为核文化为魂厚植创新沃土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没有一流人才,就没有一流创新。”“十四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中原”“中原英才计划”“顶尖人才培养计划”等引才育才工程,打造多层次人才梯队。
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院士带着室内高精度导航技术团队落户河南,攻克通信网增强导航的关键难题,带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相关学科跻身全国前列;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院士深耕泡桐研究领域30年,培育的四倍体泡桐推广3亿株以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范。
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我省赋予科研机构更大收入分配自主权,允许科技人才适度兼职和离岗创业,加大股权期权激励力度。郑州大学推行“人才特区”政策,为顶尖人才提供“一人一议”的支持;洛阳高新区建设人才公寓2万套,配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让人才安心创新创业。
“十四五”以来,我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无缝对接,促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创新文化的厚植让创新基因融入血脉。我省建立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举办“龙子湖科创路演”“高博会”等活动,打造成果转化“超级IP”,让实验室与市场无缝对接。在河南,尊重创新、崇尚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企业敢于投入巨资搞研发,科研人员敢于挑战技术高峰,政府善于搭建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67%提升至2.3%,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211亿元增至3500亿元,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以钻劲破壁垒、以韧劲筑根基、以闯劲开新局,“十四五”期间我省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不断实现新跨越。从盾构机到生物医药,从粮食育种到人工智能,一个个创新成果见证着河南的转型蝶变。展望“十五五”,河南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强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