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贤诚
见习记者 毕若雪
虽然朱之文成名后,引来过村里人一些非议,家人也一度受到外界干扰,但他从未想过搬离家乡。他还先后出资翻修村里幼儿园、购买健身器材、解决村里灌溉用电问题、出资修路等等。
朱之文称,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自己要不在外地演出,要不就是在前往演出的路上。但在他看来,自己的根在朱楼村,主业仍然是种地,把唱歌当做副业,他如今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一共有五亩多地,自家种了两亩六分地,玉米、麦子两季轮作。”朱之文说。
如果当时没有抓住成名机遇,人生又会是怎样?当把这个问题抛给年近花甲的朱之文时,他坦然地说,要是没出名,他现在这个岁数上工地打工,肯定没人要了。但他可能继续干老本行,在农村跟着建筑队,拆危房建新房,一天挣个一二百元,也不成问题。“干点体力活,累是累了点,但没有那么多的琐事烦心事。”朱之文表示,虽然这些年演出挣到了钱,经济条件比以前要强很多,但是也比之前付出的要多得多。
对于孩子及孙辈的未来,他希望他们过普通人的日子,自己也从没想过将孩子们往音乐道路上培养,“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你如果不喜欢,哪怕叫你怎么学,给你创造这个条件,也学不好。”
成名的第十五年,再回望过去,朱之文直言,对经历过的这两种生活阶段,都很喜欢。
在受访时,他不止一次提到“顺势而为”,要“唱好歌,做好人”。他说,自己也看到过一些名人耍大牌,但别人的事他管不了,管住自己的一言一行就行。不要把名利放在第一位,而要把做人及艺术放在首位。他时刻谨记中国音乐学院已故院长金铁霖告诉自己的那句话,“不去要掌声,而是要用你的水平赢得掌声”。
在朱之文看来,如果做人做不好,把事儿做得再好,也是走不长远的。“吃谁的饭,端了谁的碗,就该为谁服务。”他始终认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一直以来,他都是把身边人当做自己的老师。
站在自家麦地里,朱之文称,他对未来没有什么规划,只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想干就干点,不想干了,就在家听个书、看个电视、赶个集,和村里人晒晒太阳聊聊天。
“只要大家喜欢我,我就给大家唱唱歌。如果大家不喜欢我了,不邀请我去演出了,也没关系。我家养了小鸡小鹅还有小狗,还有几亩地,这样的生活也很清净。”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