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中,党建引领是贯穿始终的“红线”,而强大的组织力,则是将蓝图变为现实的硬核力量。它不是悬于高阁的口号,而是扎根田野的实践;不是零敲碎打的修补,而是系统重塑的工程。面对千头万绪的乡村工作,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高效转化为发展优势?答案就在于以组织为引领,精准发力、靶向施策。
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以组织引领定方向。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是宏伟的“规划图”,但若没有基层组织的精准“转译”,就容易陷入上下一般粗的困境。组织引领的首要任务,就是当好“总设计师”与“项目经理”,将宏观政策细化为契合地方实际的“施工图”。这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既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又精准把握本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文化特质。譬如,武汉江夏山坡街道瞄准“五类资源”分类施策,正是组织力量在精准研判后,将“产业兴旺”的宏观要求,具象化为“鳜鱼育苗、富硒稻种植、闲置农房激活”等一系列可操作的项目。组织引领,就是要让顶层设计的“大写意”,落地为基层实践的“工笔画”,确保振兴的每一步都踩在实点上、走在正路上。
把“单打独斗”变成“握指成拳”,以组织引领聚合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若缺乏有效整合,便容易陷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分散局面。党组织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其强大的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扮演着“链接器”与“催化剂”的角色。它能够打破部门壁垒、城乡隔阂与所有制界限,将分散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有效聚合起来。武汉江夏山坡街道通过搭建“村企联建”“校地合作”等平台,推动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与养殖户、企业无缝对接,实现城市资本与乡村资源双向奔赴。乡村振兴的“交响乐”,需要党组织这个“总指挥”,让各类“乐器”协同和鸣、而非各自为调,最终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合力。
把“潜力股”变成“绩优股”,以组织引领促落实。蓝图绘就、力量聚合,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实干”与“成效”。乡村沉睡的资源是“潜力股”,但如何唤醒并使其增值,考验着组织的执行力与战斗力。此时,党组织必须从“指挥员”变身“战斗员”、从“规划者”变身“施工队”。这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田”“党员责任区”,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赚”的生动局面;更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落实机制,对项目进行全周期跟踪、全流程服务,及时破解用地、融资、市场等难题,确保好项目能落地、见成效。组织的战斗力,最终体现在将蓝图上的每一个标记,都转化为大地上可触可感的振兴成果,让“旧房生金、闲田生财”的故事在更多乡村上演。
从定方向、聚合力到促落实,组织引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环节。它既是方向盘,也是发动机,更是压舱石。新征程上,只要我们持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不断提升其组织力,就一定能以组织“硬核”引领,绘就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实景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文字:周楠(“青苹果乐园”团队)
漫画:章美玲(“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