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平顶山市鲁山县熊背乡一个名叫雁鸣庄的村子,一家公司指导当地村民养殖了千余只鸵鸟,世世代代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怎么大规模养起了本在沙漠里生存的硕大驼鸟?是谁把鸵鸟引进来的?农民们会养吗?养成的鸵鸟怎么办?带着疑问,10月29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专程赶赴雁鸣庄,自上午11时直播至下午1时,3万多名网友直播间观看千余只鸵鸟在深山区安家落户后的生活,近距离了解村民们饲养鸵鸟的细节。
雁鸣庄迎来鸵鸟群
自鲁山县城往西30.5公里,便是熊背乡雁鸣庄村所在地,据当地村民讲,自古以来,山清水秀的雁鸣庄都是大雁集聚地,每天清晨都有大批大雁在此鸣叫,所以村名就叫雁鸣庄。穿过雁鸣庄村,沿河而上,一处山窝间,是一家名为平顶山市舜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搞起的鸵鸟养殖基地。迎接记者的公司负责人指着门口的几处牌子,向直播间网友介绍——鸵鸟中国特色产业园,挂这个牌子,就是想打造中国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现在公司有一千余只鸵鸟,很快将达到万余只的规模。
这一块牌子是鲁山县返乡下乡创业优秀园区,因为公司负责人陈长松的老家就是这里,怀着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在外经商多年的他想要返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陈长松知道是家乡这片土地养育了他,家乡人给了他起步的力量,现在该是他回报家乡的时候了,他到处找能跟乡村振兴搭上边的产业项目,正发愁的时候,没想到在中国农大的牵线搭桥下,很偶然地接触了鸵鸟养殖。这看着跟大山不咋搭调的特禽养殖,却让他心里冒出好多想法。他看到了鸵鸟产业背后的大潜力,也看到了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的好前景。他铁了心要深耕鸵鸟产业,用实际行动来兑现对家乡的热爱和承诺。
从几年前零零星星从外地千里迢迢运回来几十只、几百只,到现如今的千余只,从刚开始的只养鸵鸟,到现今的鸵鸟肉、鸵鸟蛋、鸵鸟毛,再到鸵鸟皮带、皮鞋和化妆品,鸵鸟已变身成为公司及当地村民致富的“金凤凰”。
鸵鸟“走”入农户家
在大河报·豫视频的直播中,有不少网友纷纷在直播间留言,公司负责人及当地农户一一答疑疑惑。公司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带动了 200 多户农民参与鸵鸟养殖。对农户而言,这无疑是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好机会。养殖鸵鸟 10 个月,每只就能收获约 1000 元的利润,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家庭收入。为了让农户们熟练掌握鸵鸟养殖技术,公司的服务十分贴心,提供 “手把手教学”。哪怕是之前对养殖毫无经验的农户,在专业人员的耐心指导下,也能逐渐学会如何喂养鸵鸟。这种方式让农户实现了零成本创业,更让他们对通过养殖鸵鸟致富充满了信心。
鸵鸟变身“金凤凰”
记者还了解到,特色生态鸵鸟产业园二期项目中,种鸵鸟生产孵化、育雏、商品鸵鸟养殖等环节不断优化完善,为农户提供了优质的鸵鸟种苗和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饲料研发、屠宰加工、产品研发加工等配套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农户的鸵鸟养殖解决了后顾之忧,确保了养殖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以前仅靠种地,收入少得可怜。自从跟着公司养鸵鸟,生活那可真是大变样了。” 一位农户满脸笑容地说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了鸵鸟养殖的光明前景,纷纷踊跃加入到养殖队伍中来。
平顶山市舜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鸵鸟养殖项目,不仅让农户的钱包鼓了起来,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鸵鸟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达到一万只,成为全国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同时还能提供 500 多个就业岗位。这将为更多农户提供就业机会,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鸵鸟宴成为当地家常菜
中午时分,给鸵鸟喂完水和饲料的村民开始点着了院中的露天灶,自家菜园内的萝卜和青菜,自己养的鸵鸟,伴随着一股股清香,一大盆鸵鸟肉端到桌上。 对于雁鸣庄的村民来说,逢年过节吃上一顿鸵鸟宴已不是什么稀罕事,“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发更多与鸵鸟有关的产品,你看我们科技小院墙上挂的这些专家简介,全是研发鸵鸟产品的国内顶尖专家,这位专家是专门研究鸵鸟眼角膜的,不久的将来,我们还有可能用鸵鸟的眼角膜为我们人类造福呢”,陪同大河报· 豫视频记者直播的公司负责人郭海鹤说。
下午1时,直播结束,大河报·豫视频多个平台共有3万多名网友来到直播间,观看千余只鸵鸟在深山区安家落户后的生活,近距离了解豫西深山村民们饲养鸵鸟的细节。(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朱长振 李红勋 实习生 康志豪)
上一篇:洛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下一篇:德国10月通胀率同比上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