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日清晨,广东东莞一间简陋宿舍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悄然离世。谁能想到,这位生前捐赠300多所学校的慈善家,竟在如此寒酸的环境中度过人生最后时刻?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先生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牵挂,永远闭上了双眼。
他的离世,犹如一颗静静坠落的流星,未激起太多涟漪。然而,这位身价曾与李嘉诚比肩的富豪,为何选择了如此低调的谢幕?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田家炳的人生抉择,是否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面庞,仿佛能看到他一生的坎坷与辉煌。那双曾翻阅无数财务报表的手,如今紧握着一本破旧的《论语》,诉说着他内心始终不变的信念。
田家炳的人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史诗。出身贫寒的他,16岁时便失去父亲,只身前往越南谋生。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很快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成为当地最大的瓷土供应商。然而,命运无常,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他失去了所有。
面对巨大的打击,田家炳并未垂头丧气。他再次踏上创业之路,来到印尼。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看准了橡胶和塑料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快成为当地企业界的翘楚。1958年,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毅然决定回到最熟悉的中国内地和香港发展。
在香港,田家炳创办了一家人造革企业,一举成为行业领军者。70年代,他又将触角伸向广州房地产,成为南方商界的佼佼者。到1980年,他已跻身香港亿万富豪行列,与李嘉诚等商界巨擘比肩而立。
然而,就在事业达到顶峰之际,田家炳做出了一个令世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选择退出商界,将企业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全身心投入教育慈善事业。这一决定,不仅颠覆了人们对成功商人的固有印象,更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1982年,田家炳将四栋大厦变卖,以1亿美元创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在当时的中国,教育慈善事业还是一片荒芜,他的举动无疑是开风气之先。此后的30多年里,他将毕生积蓄和精力倾注于支持教育事业,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建立了近百所学校,数以万计的贫困学生因他而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田家炳的慈善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基金会的收入大幅缩水,无法兑现部分捐款承诺。面对困境,已届耄耋之年的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豪宅卖掉,用所得资金捐建了20多所中学,自己则搬入租住的小公寓。这一举动,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
2005年,为了提前兑现项目承诺,年过八旬的田家炳又将旗下核心物业“田氏广场”售出,将近3亿港币的全部收益悉数投入教育项目。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是兴国之本”的理念,也为当代企业家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田家炳的选择无疑是逆流而上的。他放弃了享受奢华生活的机会,却为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点亮了希望之光。当我们站在他捐建的学校里,看着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庞,是否能感受到这位老人倾注其中的赤诚之心?
田家炳的一生,是对“企业家精神”最好的诠释。他不仅创造了商业奇迹,更将个人财富升华为社会公益。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用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不是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为他人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
如今,田家炳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远不止是冰冷的数字和堂皇的建筑。那些在他捐建的学校里成长的莘莘学子,正是他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也许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经一无所有,但他用毕生积蓄铸就的教育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田家炳先生的离世,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这个追逐物质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金钱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也许答案就藏在那间简陋的宿舍里,藏在那本被翻阅得破旧不堪的《论语》中。
田家炳先生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个人的积累,而是用之于社会、造福他人的能力。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企业家们,引领他们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探寻事业的更高意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田家炳这样的企业家。他们不仅创造财富,更懂得运用财富,为社会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慈善家,传承他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综合环球网、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下一篇:冬日义诊行 温暖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