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今年两会最热的话题。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上,委员们不约而同地聚焦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话题。
今年春节期间,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多模态人工智能(AI)大模型引起全球瞩目,其卓越的性价比颠覆了传统算力信仰,并成功实现与海光、华为等国产芯片的深度适配。宇树科技机器人在春晚的惊艳亮相,彰显了AI算法与运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不仅标志着中国AI产业链在硬件自主化与开源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更预示着人工智能将深刻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未来五年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培育未来产业的战略机遇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孙东生表示,加强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将成为决定我国全球竞争地位的关键。
对此,孙东生建议,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打造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牢牢抓住青年这一关键群体,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行动。同时,要大力发展耐心资本,瞄准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技术破圈、应用破局。此外,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和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组织大科研团队协同攻关。
近年来,我国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存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海洋产业发展层级还不高,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要素保障还不够充分等问题。
对此,中共二十届中央纪委委员、福建省政协主席滕佳材建议,在海洋传统产业方面,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海洋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迭代发展。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要围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数字海洋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在海洋未来产业方面,要聚焦深海感知、海洋碳汇、海洋智能算力等领域,推进发展海底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水下组网等专精特新智能制造产业,加快打造海洋未来产业先导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谈到,作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未来,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数据要素×工业制造”重点行动,建立数据在产业链中互联互通机制,降低产业链组织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支持制造业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前沿科技,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价值链层次,形成全链提升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