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在济宁这片浸润千年儒风的厚土上,总有一群质朴而耀眼的身影:他们恪守孝悌之道,传承仁爱之心,以诚信立身、用奉献传情,于平凡岗位默默耕耘,在他人需要时义无反顾。他们用真诚诠释美德,以行动践行大义,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孔孟之乡的精神原野。即日起,“济宁文明”微信公众号推出《儒韵贤风・美德济宁》专栏,聚焦济宁大地崇德向善的凡人善举,讲述他们以仁润心、以德立身的动人故事,邀您一同感受榜样力量,让至善至美的儒韵贤风在运河之畔生生不息。
车流中的“青春担当”
陈祥超,男,汉族,2002年6月出生,共青团员,山东兖州人,兖州区大安镇前官庄村村民、南昌工学院学生。
在追问“扶不扶”成为社会痛点的今天,陈祥超用本能般的善举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2025年2月19日下午3时33分,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东垛村的主干道上,70岁的王以新老人正往家赶,突然眼前发黑,踉跄几步后重重摔倒在马路上。
此刻,正值春节出行高峰,东垛村主干道车辆川流不息,电动三轮车、私家轿车接连从老人身边擦过,刺耳的刹车声此起彼伏,倒地老人随时可能遭遇二次伤害。只见老人蜷缩着试图撑起身子,却被疼痛困在原地,一辆疾驰而来的轿车在距离他不到五米处紧急变道。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冲出——23岁的陈祥超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老人身边,张开双臂示意后方车辆减速,随即蹲跪在老人身旁。“大爷,能听见我说话吗?”陈祥超用身体挡住车流方向,轻拍老人肩膀询问。见老人意识尚存但言语含糊,他立即检查其头部、四肢有无外伤,随后托住老人腰背缓缓搀扶至路边石阶。这个体育专业出身的年轻人全程保持标准救护姿势,避免对老人造成二次伤害。待确认老人无骨折迹象后,他又从老人衣兜里找到手机,拨通了标注“儿子”的手机号码。
“当时路上全是车,我赶到时就看到个小伙半跪着给老爷子揉腿。”王以新的儿子回忆,当他颤抖着接过父亲时,年轻人已悄然退到人群外围,追问姓名之下,年轻人却只是摆摆手:“都是乡里乡亲,应该的!”便转身消失在拜年的人流中。
一场持续三天的寻人行动,就此拉开序幕。王家人通过调取沿街监控、四处打听,终于确定这位见义勇为的年轻人是来自大安镇前官庄村的陈祥超,他还是一名在校学生,趁着春节学校放假回到家乡过年。
通过了解,这位见义勇为的学生来自南昌工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因返校上课,陈祥超已于2月20日前往学校报到了,他见义勇为的举动家人也并不知情。通过和陈祥超微信视频,问及救人的初衷时,陈祥超腼腆地笑了笑说:“当时没想那么多,就看到老人躺在地上,车又多,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把人扶起来,换做其他人也会这么做的。”朴实的话语,透露出他善良的本心。
陈祥超的父亲陈彦是一名基层民警,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助人为乐的精神在他的成长轨迹中清晰可见:初中时背送中暑同学就医,高中暑期在镇卫生院当引导员,在学校里积极为山区儿童捐款,假期参加治安志愿服务……陈祥超用点滴的助人事迹不断向社会播撒自己的大爱。流淌在齐鲁儿女血脉中的仁义基因,正在新时代青年身上焕发新生。这束穿透车流的青春之光,照亮得不仅是老人的回家路,更是文明根基的精神原乡。
来源:济宁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