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如何破解超大城市治理的“规模困境”与“效率焦虑”,武汉以制度创新的勇气和人民至上的智慧,书写着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答卷。这座长江之滨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正通过治理逻辑的范式转变,将“人民主体性”从政治理念转化为治理实践,为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武汉的治理创新始于对主体关系的重构。当基层治理摆脱“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人民便不再是政策执行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治理过程的主动创造者。蔡甸石港村的“咵天亭”议事机制,将传统茶馆文化转化为现代治理场景,通过集体协商让村民从村道修缮到产业规划都成为决策主体。武昌华锦社区的“睦邻议事会”则印证,当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那些闲置的喷泉池、网球场便不再是治理顽疾,而是激发社区活力的创意空间。这种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转变,本质上是治理权力的结构性调整,让基层治理真正回归“公共事务公共治理”的本来逻辑。
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深度融合,使人民主体地位获得了技术支撑。汉阳区“阳小驿”的治理实践极具启示:151个服务驿站不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基础保障,更通过积分制度将其转化为城市治理的“移动传感器”。当快递骑手既能监测独居老人异常网购,又能发现占道经营隐患时,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便有了实时感知能力。青山区的智慧治理系统则构建起“双螺旋”结构——“天天敲门组”的动态走访与智能数据库互为补充,让老年助餐、托管服务精准触达需求末梢。这种技术赋能的本质,不是用机器替代人力,而是通过数据流动消除信息不对称,使治理资源与群众需求实现动态适配。
更深层次的治理突破,在于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治理动能。汉阳高龙非遗传承中的舞龙竞技,石港村“红白事四项清单”的移风易俗,这些实践揭示出治理现代化的终极密码:当制度约束升华为价值认同,外在规则便转化为内在自觉。青山区“社区好味”到“大食堂”不仅解决养老助餐问题,更通过餐桌社交重建社区情感纽带;江汉区“职盒”求职机的15秒智能匹配,在提升就业效率的同时,重塑着市民与城市服务的关系认知。这种文化浸润式的治理,让城市不仅具有功能效率,更充满人文温度。
武汉的治理探索证明,超大城市治理的核心命题在于构建新型治理共同体。从“阳小驿”40万人次的累计服务,到“汉阳小哥”700多次的代买药品,数据背后是治理关系的本质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二元对立,正在转化为服务者与参与者的共生共荣。当快递骑手通过参与治理获得社会认同,当社区居民通过议事协商重建邻里信任,城市治理便超越了简单的秩序维护,升华为社会资本的持续积累。这种治理共同体不是机械的制度组合,而是有机的社会生命体,其生命力源于每个市民都能在治理过程中实现价值认同与利益共赢。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上,武汉的治理实践具有示范意义。它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政府主导”的惯性思维,通过机制革新、技术赋能与文化浸润的三维重构,实现了治理逻辑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议事平台的共治基因或智慧系统的精准触达,更深刻反映在治理价值排序的重置——当城市发展真正以人民获得感为衡量尺度,那些街头巷尾的治理细节便成为制度优势的生动注脚。从长江之滨升起的这份治理答卷,既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诠释,更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欣雨 (武汉市汉阳区委组织部)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