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银智守护团队在《波护平安:无接触式老年健康预警设备》项目上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让智慧养老解决方案再进一步。作为应对老龄化浪潮的创新实践,该项目旨在破解老年人生活照护与老龄化加剧交织的现实难题。实验室里,银智守护团队正在用创新与温情进一步探索着智慧养老的新路径,让理想照进了现实。
项目立项始于一次刻骨铭心的家庭意外。项目发起人杨姝煜至今清晰记得,其爷爷独自在家跌倒后40分钟无人发现的场景。“那种无力感让我意识到,老年人安全问题的紧迫性远超想象。”大学期间,她深入30余个社区开展助老服务,目睹独居老人突发疾病错过救治、失忆老人走失街头的场景,这些经历如同种子,在她心中萌发出用技术守护银发族的愿景。
项目技术的突破来自一次偶然机遇,在大学期间杨姝煜借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的学科优势与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接触FMCW毫米波雷达技术后,找到了打开智慧养老大门的钥匙。这项原本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尖端技术,被她巧妙转化为守护生命的“电子围栏”,无需摄像头和穿戴设备,雷达波穿透衣物就能够精准监测心率呼吸,AI算法自动识别跌倒姿态,云端系统实时预警异常。“我们要做的是有温度的科技。”她反复强调设备的设计初衷,全程零接触、零隐私侵犯,让老人在无形守护中享有尊严。
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离不开跨学科团队的协作。法学院的王文仪负责隐私合规审查,财政税务学院的张一琳与法学院的许景铭负责联系养老社区开展合作试点,工商管理学院的赵阳与会计学院的杜潇潇构建商业模式,数媒专业的孙玉童打造交互界面……这个跨院系“银智守护团队”经过18次方案推演、7版原型迭代,终于让设备在汉阳社会福利院落地。当92岁的张奶奶在夜间独自起身时,床底的监测设备立即发出预警,护理人员5分钟内就赶到房间,成功避免了一次跌倒风险。
面对养老设备的“不可能三角”,成本、精度与隐私,团队交出了令人惊艳的答卷。通过自主优化算法,设备测量误差控制在±1.2bpm(心率)和±2.1bpm(呼吸),价格却仅为同类产品的70%。“智慧养老不该是奢侈品。700元的定价,让普通家庭也能拥抱科技温度。”杨姝煜展示着掌心大小的监测器说道。
项目背后,是新文科理念的生动实践。团队将经济学模型融入成本控制,用法律思维构建隐私保护体系,以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平台,形成独特的“养老+”解决方案。目前项目已获湖北省创新计划支持,计划三年内覆盖华中、华东地区200家养老机构。
在团队实验室的墙上,“让每位老人都能安心入睡”的标语格外醒目。当毫米波雷达的波形在屏幕上跳动,映射出的不仅是生命体征的曲线,更是一个时代对银发群体的深情承诺。这群年轻人用科技编织的守护网,正在托起亿万老年人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