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电影迎来120周年诞辰。回望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这部以京剧艺术为魂、以光影为媒的无声电影,不仅开启了中国电影的纪元,更在胶片上镌刻了中华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从黑白影像到数字诗画,中国电影的百年变迁史,恰似一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解码史。作为谭鑫培故里,武汉市江夏区以文化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华章,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江夏与谭鑫培的渊源,早已超越地域符号的范畴,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2025年元宵佳节,谭鑫培公园内锣鼓喧天,谭门第六代嫡传人谭孝曾携弟子联袂湖北省京剧院,再现《定军山》全本,以一场跨越百年的“隔空对话”致敬经典。这场演出不仅是谭派艺术的薪火相传,更是一次文化血脉的寻根之旅。谭孝曾将题有“戏脉绵长 家国同声”的牌匾赠予江夏少儿京剧培训基地,激励后辈“以戏育人、以文化人”,传统艺术的接力棒已悄然传递。近年来,江夏区通过建设谭鑫培主题公园、定期举办“江夏杯京剧票友艺术节”,构建起从少儿启蒙到专业培育的完整生态链,使谭派艺术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城市文化符号。这一系列举措,让谭派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江夏区成为谭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
文化传承的深层突破,在于构建从历史资源到当代价值的转化通道,江夏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在金口小学,音乐教师罗慧的《龙咚锵》课堂,学生手持自制草龙随鼓点起舞,在“游龙”“穿腾”的舞步中解码农耕智慧;美术课上扎染技艺与航天元素碰撞出《飞天草龙》,传统纹样被赋予星辰大海的想象。这种“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活态传承思维,让非遗教育从技艺传授升华为精神培育。湖北美术学院学子的情景朗诵《千万流量的网红村,竟然是画出来的!》,以江夏非遗为灵感,用诗意的语言和光影艺术展现美育赋能乡村的震撼实践。用视觉艺术再现云南曼勒村“画笔定格乡愁”的实践——青年学子将阿婆的笑靥、纺车的声响“砌”进老墙,让乡村成为“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微电影《舞龙少年》,通过少年习练传统龙舞与“星空龙鳞”数字化特效的跨时空对话,既登上国际舞台,又登陆米兰高校展映,被央媒称为“文化出海的新范式”。
双甲子光影长河奔涌,江夏始终是其中跃动的文化浪花。2023 年,《长安三万里》以动画笔触勾勒盛唐气象,“江夏”之名七次闪耀银幕,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千古绝唱在此重现,让这片土地的诗意跨越时空。电影的艺术重构,让江夏不再只是地图上的坐标,而是化作承载家国情怀、文人风骨的精神图腾。随着电影热映,江夏文旅热潮涌动,老街巷迎来八方游客,烟火气与文化味交织升腾。银幕上的诗意映照现实,不仅点亮了城市的文旅经济,更让江夏百姓在家门口触摸到文化的温度,让传统文脉在光影流转中焕发新生。
站在中国电影12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江夏的文化实践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从金口小学课堂里舞动的草龙到米兰展映的数字化龙鳞,从《定军山》的胶片记忆到《长安三万里》的诗意重构,江夏正在书写一部“传统为体、创新为用”的现代文明启示录。当文化自信具象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生动实践,千年文脉便真正化作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辰,在守正创新中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影传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