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环兵(左一)参加中俄同江铁路大桥测量。(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精度是测量的生命,每一毫米都事关安全。”从事桥梁测量35年,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测量工高级技师秦环兵从未失手。
4月30日,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后从北京返回,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杭州湾跨海高铁桥建设的项目一线。
主动提高标准,为21座桥梁精准定位
测量贯穿桥梁建设始终。桥墩位置偏差不超过10毫米,钢梁误差控制在2毫米,这是桥梁建造对精度的要求,也是测量人肩负的重担。
从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秦环兵参与测量的桥梁达21座。
杭州钱塘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抚远乌苏大桥、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每一座桥他都对自己提出了超高标准。
“不管多大的桥墩,国家标准是最大误差不能超过1厘米,而我们模板尺寸偏差区间限制在正负5毫米之间。”秦环兵坚持一切从严,下定决心打造精品。
常泰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其索道管定位精度要求在正负5毫米以内。由于主塔受大气温差和日照折射影响,只有在晚上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数据。秦环兵创新方法,在理论数据中添加了不同温度下实际偏位量的数据,用“以偏就偏”的方法,实现白天也可以进行测量作业。
“没有觉得有多苦,满脑子都是项目”
测量必须在户外,严峻的环境是考验测量人的第一关。
在前往黑瞎子岛建设乌苏大桥时,秦环兵已经是项目聘请的第3任测量负责人了。
“我们外出作业都要戴防护帽,但帽子会遮住眼睛。”为方便测量,秦环兵在沼泽地里摘下防护帽,蚊虫叮得他满头大包。
一年里,当地三分之二的时间刮大风,飞沙走石吹得满脸血痕;还有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他们不得不在半人高的雪堆中作业。
“当时没有觉得有多苦,满脑子都是项目。”但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秦环兵完成了项目所需的各项测量工作。
后来在高原铁路怒江特大桥建设中,他继续发扬这股精神,在海拔4000多米高处缺氧环境下,带着氧气瓶,背着沉重的仪器穿梭在高差1000米的悬崖峭壁、深壑幽谷之间。
“不放过自己,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秦环兵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取得56项发明创新成果和专利
杭州湾高速跨海铁路大桥是在建的世界最长高速跨海铁路大桥,杭州湾也是著名的强涌潮海湾,大潮落差达8.93米。
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完成测量?
“按照过去的经验,要先在海里修观测平台,但30公里海域预计要建设15个平台才能满足测量需求。”秦环兵解释,建设观测平台,成本超过1000万元。
“越是难,越是要打破惯性思维。”秦环兵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破解测量难题,开发了移动构件姿态监测工装、北斗吊装指挥系统及数智信息化平台等,实现了测量基础数据实时采集,系统计算分析。
“我们仍在不断创新方法,让测量进一步提高精度并提高测量效率。”在反复试验中,秦环兵已经取得了56项发明创新成果和专利。
“最开始我用过钢尺,后面是测距测角度一体的全站仪,现在北斗系统就是我们的标尺。”对于秦环兵来说,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精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