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翠琼
作家李鲁平的小说新作《不老河边》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三个少年寻找和等待亲人的故事:丁银花寻找借粮湖杨家台的继母和未谋面的弟弟,小魏寻找上海来江汉平原人民大垸垦荒的哥哥,小冯等待兑现诺言和湖南家乡过来的冯家船。故事情节充满少年儿童经历中特有的小期待、小曲折、小惊喜、小反转。
我们可以从三个人物的塑造感受作者的书写脉络和创作初心。少女丁银花的杨姓继母从未被正面描写,却是贯穿始终的人。故事从丁银花寻母开始。杨母第一个丈夫被开闸的河水冲走了,留下一个女儿;第二个丈夫(丁银花的爸爸)被河道淤泥里的钉子扎伤,得破伤风而死,留下遗腹子;第三个丈夫被堤坝下排水口的剅管吸走了,又留下一个遗腹子。丁银花继母的遭遇,其实是沼泽和平原历史的折射。据我所知,江汉平原张金、徐李、熊口等地的老人对当年开挖四湖总干渠和垦荒的艰难,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始终铭刻在他们脑海里。
作品中的上海少年小魏是一个形象鲜明的存在,他即使退休了,却依然保留着上海人的做派。小魏的父母是高校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双双自杀。无依无靠的小魏到江汉平原寻找在湖区垦荒的哥哥,却被垦荒队员火热的劳动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打动,决定留在农场参加垦荒。他留下来还有一个目的,即为鸟类等动物建一个家。小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献身农垦事业的代表,也是生态保护的倡导者。此外,小说通过小魏的一段经历,又从侧面呈现了楚国历史的辉煌,楚王行宫章华台的紫贝壳穿越两千多年仍在小魏手中熠熠闪光。
少年小冯则是诚信的代表。为了兑现用冯家船送丁银花回家的诺言,小冯没有随船回湖南,而是留在了四湖总干渠边等待丁银花,也等待冯家船返回接自己。可惜他的等待都没有结果。丁银花多方寻母未果,从另一条道回家了,而冯家船失事了。小冯被总干渠当地的船长收留了,他的足迹画出了江汉平原星罗棋布的河湖之网,洞庭湖、长湖、白鹭湖、借粮湖、荆江、汉江直至汉口都留下了他的印记。闯荡江湖的凶险也留给他一条伤残的腿。正是那次受伤,让他终于见到了下乡治疗血吸虫病人的丁银花,也帮助小魏找到了哥哥。小说写得那么温情,让孩子们看到,在厄运中还是有很多幸运,在困苦中依然闪耀着善的光辉。
作品刻画了众多人物、叙述了曲折的情节,也凸显了江汉平原的地理风貌、特色动植物、风俗人情等等。可以说,《不老河边》里有一幅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汉平原全景图。在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的水乡泽国,不老河里有赤眼鳟、白鳝、红梢、乌龟、船丁鱼等,河上有豆雁、白额雁、白鹭、红头鸭。白鹭湖滩上是一望无际的芦苇、岗柴、篙芭、芦笋,还有水乡特有的豆瓣酱、小曲酒、贡米,等等,这里是真正的鱼米之乡。作者勾画了一幅“村在水边,水在屋边,云在天上,天在水里”,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美丽画卷。而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地的青年来到江汉平原组建垦荒队,他们写下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然后在河堤下、沼泽边,掀开了平原历史上热火朝天的一页。
《不老河边》不是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品。它既描绘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一幅气势恢宏的劳动画卷,又是对曾经的云梦泽上那些消失的美丽河湖吟唱的一曲挽歌。而且它从生态、历史、地理、民俗等多个角度,呈现了江汉平原的一段重要历史。
江汉平原的这段地理、生态、农业、水利史都值得回顾、记录、反思。“不老河”如今与荆江隔开,只能算是“不老湖”了。在这条曾经的河流上,三位少年,丁银花、小冯、小魏,用他们特有的清纯和善良,用他们对亲人、朋友和大自然的爱,谱写了一首承载历史的纯真之歌,在不老河上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