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李晓梦刘中灿
“父亲总说,当祖国需要你一次把血流光,你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的时候,你就一滴一滴慢慢地流。”5月8日,在家庭建设主题展示全国示范活动暨第二届湖北省家庭文化节开幕式上,黄旭华的女儿黄峻追忆父亲。
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曾三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今年2月6日,黄旭华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核潜艇精神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黄峻回忆到,“我们姐妹几个从小就知道不给父亲的工作拖后腿,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为父亲的工作添了一份力。”
30年的时间很长,长到足以让一个家庭错过太多相聚的时刻。黄峻说,父亲在1986年因为出差任务,才有机会回到老家,但他没有解释自己去了哪里,也没有告诉家人在做什么,他的兄弟姐妹们难免有疑问,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第六期上刊登了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父亲将这本杂志寄回老家,多年来从没怨言的奶奶看后,才把父亲的兄弟姐妹叫到身边说:“你们的三哥在为国家做大事。”
“父亲一生珍视的,是他在上海交大入党时的那份初心。”黄峻说,这段地下工作经历,成为了父亲此后三十年隐姓埋名最自然的铺垫。三十年来,父亲虽然没能尽孝膝前,却有底气发出“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的感慨。
1988年,我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极限深潜试验。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是否亲自随艇下潜?黄旭华征求了妻子的意见。“我母亲说,你得下去,你是总师,要为全艇170多名参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到底。”黄峻回忆,母亲一辈子都是父亲志同道合的同事、战友,一直在身后默默支持父亲的工作,极限深潜试验成功后父亲感叹,这军功章里有母亲的一半。
受黄旭华的影响,黄峻姐妹三个从小就养成了低调做人的习惯。“我家有一个玻璃展示柜,里面没有父亲的功勋照,没有我们与父亲的合影,显眼处是一张微微发黄的A4打印纸。”黄峻说,那是在父亲获得共和国勋章不久后的一天,父亲给她姐妹每人一份,并告诉她们要好好看,这张纸上写着《功勋荣誉获得者行为规范》,其中前五条是个人规范,第六条涉及家人,它要求勋章获得者“注重家风,传承美德”,于是,黄峻把这张纸放在了家里最显眼的玻璃柜里。
黄旭华一直到92岁才离休,当时黄峻非常开心。她本以为父亲忙活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可没想到父亲第二天依旧准时出门,拄着拐杖回到了单位。
“父亲离开3个月了,我很想他。”黄峻眼眶湿润,她说,想父亲的时候,就拿出父亲的照片翻看。她请父亲放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您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